指揮官拉米恩深受部下的愛戴。
歷時九個月的武裝衝突,蘇爾特決戰終於給卡扎菲時代劃上了句號。利比亞這場戰爭,一方的戰士大多是自願拿起武器的平民。最近剛在蘇爾特採訪的BBC記者海德反思,為什麼他們自願冒著生命危險上前線呢?
現在我們知道了,這一天,是蘇爾特決戰的開始。
城南的道路上,擠滿了坦克、卡車和士兵。槍炮聲下,空氣彷彿都在顫抖。但是,想進城,唯一的通道是一片非常危險的開闊地。
承擔起這一任務的,是我們在總攻前已經跟隨了一個來星期的一支隊伍。
在利比亞動盪初期米蘇拉塔爭奪戰中,米蘇拉塔附近總計建立起大約70只由志願者組成的隊伍。
我們隨從採訪的只是其中之一。這是一支相對來說更精銳的部隊。因為,指揮官拉米恩(Lameen)很有感召力。
「說了算」
和其他一些志願者不同的是,拉米恩有一定的軍旅經驗。但是,直到今年早些時候利比亞局勢開始動盪的時候,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米蘇拉塔巨大的鋼鐵廠中度過的。
他身材不高,走起路來明顯地一瘸一拐,炮彈碎片造成腿部受傷留下的後遺症。
但是,拉米恩有洪鐘般的嗓音,一臉濃密的黑鬍子,雙眼炯炯有神,他能指揮得動自己的部下。吼一聲,一般足以讓部下立刻行動起來。這樣的權威,在利比亞其實並不多見。
同時,拉米恩坦誠、好客、風趣,一見面,立刻就能讓人產生好感。
但是,那天早晨,面對狙擊手的子彈,拉米恩手下的士兵卻不肯開著卡車改裝成的裝甲車往蘇爾特闖了。
我離得太遠,沒有親眼看到下一幕。但是,拉米恩手下的戰士後來告訴我,拉米恩決定,必須拿出榜樣的力量,帶頭往前攻。
他胸部中了兩槍,死在好朋友阿齊茲的懷中。
阿齊茲最小的一個孩子才剛剛滿月。
有家小
拉米恩身後,留下一個只有八個月大的女兒和懷孕的妻子。
我在蘇爾特遇到過的大多數戰士,都是情緒激動的年輕人。他們好像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是在拿著生命去冒險。風險,不僅僅來自他們莽撞地闖上戰場,還來自他們輕率地對待從卡扎菲手中奪來的武器。
但是,拉米恩和阿齊茲並不是這樣魯莽的年輕人。他們兩人年紀都更大,非常清楚自己的家庭責任,也深深知道親人喪生帶來的痛苦。
他們曾經在米蘇拉塔經歷過好幾個月的艱苦巷戰。難道,就不能拍拍手說,我已經盡了自己的一份力?把蘇爾特決戰留給別人去打吧。
我們阿齊茲相處了很長時間。阿齊茲原來是體育老師,有六個孩子,最小的一個穆罕姆德才剛剛滿月。我問他,你決定離開家、重返前線的動力是什麼?
他說,「直到這一切都結束的那一天,我不能停止。我必須看到戰爭的終結 。為了報答那些已經在戰爭中喪命的人,為了報效我們新生的國家,我必須這樣做。」
愛國心
過去幾個月的衝突中,利比亞人表現出的堅韌和勇氣,讓許多人大吃一驚。
利比亞一位知名女性向我解釋道,「在你們國家,愛國、在乎國旗那樣的東西,都不時髦了。」
「但是,在利比亞,你必須知道,在卡扎菲的統治下,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的國旗、真正的國家。一切都是卡扎菲個人說了算。改國旗,改政治體制,甚至國家的名字。我們不過只是他的道具。所以,為了國旗而戰,為了我們國家的新生而戰,對我們來說,真的非常重要。」
日記解釋了喬納森•海德的外祖父為什麼選擇到海外去打仗。
家庭史
我覺得,理解這種觀點並不太難,因為,我正在重讀外祖父留下的日記。69年前,盟軍追擊非洲軍團時,我的外祖父也曾經經過利比亞同一個地區。
事實上,1942年,他就是在離蘇爾特不遠的地方過了個聖誕節。他在日記中描寫到,蘇爾特幾乎被戰爭摧毀了,到處都是地雷、陷阱,他們幾乎哪兒都不敢去。
外祖父的日記是寫給我母親的。母親是他唯一的孩子,出生在戰爭爆發的那一年。外祖父從來沒有指望能活著回來,他希望女兒能夠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對身邊的人和事的看法。
英雄感
外祖父當然也是時代的產物,對大英帝國忠心耿耿,堅信西方世界觀的優越。
但是,從日記中也能看出,外祖父很寬厚、幽默、有原則。當時,他的年紀相對更大,可以選擇在更安全的大後方為戰爭盡力。他試圖向母親解釋,在這種背景下、為什麼他選擇到海外前線去。
他在日記中寫到,「我體格健全,我熱愛自己的國家。我真心希望,能在國家面臨困難的時候,和其他的人一樣,盡到的自己最大的一份力。」
「這樣說、這樣寫,很難避免被人說成是英雄主義。但是,這就是我的真實感想,是我上前線的主要原因。因為,和別人一樣,我也不願意被打死。」
1943年,我的外祖父失蹤了,據信陣亡。
我不知道,指揮官拉米恩給身後的幼子留下怎樣的記憶。但是,我希望,將來,他們也能夠認識自己的父親,懂得他為什麼選擇拿生命去冒險。
来源:BBC中文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