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後期,全國的所有媒體每天都在喊「絕不讓劉少奇的修正主義路線復辟」(網路圖片/看中國配圖)
有個值得思考的歷史現象:當某些掌權人物絕不「怎麼樣」的時候,往往是距離這個「怎麼樣」很近的時候,而且,結局比「怎麼樣」還「怎麼樣」,沒準還是悲劇。
我們來看看幾個歷史片段。
1.
1649年1月30日早晨,49歲的英國國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斷頭臺,臨刑前他不失尊嚴地優雅地朗誦了一首小詩,嘴角掛著微笑。他的兒子在現場觀看了父王被切掉腦袋的過程。這是一幕悲劇。
查理一世是歷史上第一個經過審判被處死的在位的國王。他的死是自找的。因為他絕不允許國王的權力被議會和法律限制,絕不向民意低頭。
英國人早在13世紀就與國王簽署了《大憲章》,約定不經過國民同意國王不得擅自徵稅。
查理一世時英國由於與西班牙和法國打仗,國家財政吃緊,國王就想強行增加稅收和借款,議會不同意他就解散議會,法官宣布他的行為違法他就把法官撤職,他還逮捕了一些異議者。查理一世堅持「君權至上」,國王必須說了算。然而英國人民卻堅持認為,你要收我的錢,必須經過我同意。如此對立的立場導致了內戰,結果國王的軍隊被議會的軍隊打敗。
查理一世本來試圖靠強硬手段來強化國王的領導地位,結果卻失去了權力,搭上了性命。從查理一世以後,英國國王的權力被大大消弱,直到變成了「虛君」,變成花瓶君主。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查理一世可以優雅地去赴死,為什麼不能優雅地尊從民意遵從契約呢?他太相信和迷信權力的威力了,他不知道世界上存在著一個顛扑不破的真理:掌權者背離民意的強硬是在自掘墳墓。
2.
法國路易十六國王是修鎖專家,他能一眼看準各種鑰匙的差異和奧秘,卻看不清民意。他也是被送上斷頭臺的倒霉蛋,赴死時也很從容優雅,掉腦袋的原因也是「絕不」。他的死也是自找的。
路易十六時期,法國財政吃緊,龐大的官僚隊伍和奢侈的權貴消費是無底深淵,有多少錢也不夠花。為瞭解決財政困難,政府執意要增加新稅,但遇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強大阻力,高等法院的法官甚至拒絕給政府的徵稅方案登記,還公開建議召開三級會議。
法國的專制傳統遠甚於英國,儘管路易十六性格溫和柔弱,不是個強有力的威權人物,但他在涉及到權力與權威被動搖的根本問題上還是表現出了本能的強硬。你們想召開三級會議?想搞英國那一套?沒門!路易十六比查理一世堅決,他不僅絕不召開三級會議,絕不向民意低頭,還把兩個法官投入了監獄。
後來事情的發展大家都很熟悉了,絕不召開的三級會議召開了,法國大革命爆發了,路易十六還有他的王后以及許多權貴,被送上了斷頭臺。絕不低頭者徹底失去了頭。
該棄不棄,一切皆去。
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法國本來是可以走上君主立憲道路的,但路易十六愚昧的強硬斷了自己的生路。
社會形勢是由民意主導的,而不是由統治者的意志決定的。認不清這一點,必然錯失救贖自己的機會。
3.
英國的北美殖民地獨立,也是統治者「絕不」的結果。
喬治三世是一個倒行逆施的國王,他繼位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國王的領導,消弱議會的作用,形成了專斷統治。在喬治三世時期,君主立憲制的「虛君」不虛了。
專制一加強,國家必遭殃。喬治三世對英國最大的「負貢獻」就是促成了北美的獨立。
英國與北美殖民地的矛盾也是源於稅。英國政府由於財政困難,決定在北美徵稅,遭到北美人民的反抗。儘管當時北美殖民地的人們都打心眼裡認英國是自己的祖國,並以此為榮,但他們並不去想「我為祖國做怎樣的貢獻」,卻總惦記著「祖國為我做了什麼貢獻」。所以,當英國政府要在北美收稅時,北美人民問:憑什麼?
北美人民是講道理的,你英國議會裡沒有我們北美人民選出的代表,你有什麼權力決定向我們徵稅。
英國政府做了讓步,大額的稅種不收了,象徵性地只徵收點茶葉稅,你北美人總得向祖國盡點義務吧。但北美人卻喜歡較真,連茶葉稅也不想交,還有衝動的年輕人假扮成印地安人把來自英國的船上的430箱茶葉扔進了大海裡。
這下子喬治三世國王火了,他把事件定性為叛亂,封鎖了港口,派出了軍隊,由此,北美戰爭打響了。
即使如此,北美人依然沒有「美獨」念頭,而只是要求自己的合法權益。他們向喬治三世發出了「橄欖枝請願書」,但喬治三世拒絕了橄欖枝,他絕不與叛亂者和解。就這樣,他把本來沒有獨立願望的北美人逼上了獨立的道路。
由此可見,「絕不」是多麼不合算呀。
4.
當慈禧太后在戊戌變法開始沒幾天就下令所有新任二品(大概相當於省軍級)以上官員都必須到她那裡謝恩時,就意味著她絕不容忍變法出格,她以接見省軍級幹部的舉動昭告天下,領導核心是太后而不是皇帝,天下大局是她在把持著的。
本來,慈禧是同意進行改革變法的,在大清國被小日本打敗後,她意識到不改革是死路一條,於是她退居二線,由光緒皇帝在一線領導改革工作。
但是光緒皇帝有些不知深淺,在進行經濟、軍事和文化改革的同時,居然啟動了幹部制度的改革,即官制改革。這下子觸動了權勢集團的根本利益,也導致了慈禧悔棋。
專制政治的根本就是「以權為本」,這是絕不能動搖的。慈禧希望通過改革使國家強大,鞏固統治集團的統治地位,絕不允許動搖權貴的地位,更不容許自己的權威有絲毫的消弱。
戊戌變法失敗了,「絕不」派獲得了勝利。然而,這個勝利正是統治集團自己給自己的最後的致命一擊,他們絕不進行改革的頑固愚昧行徑錯失了主導社會轉型的最後機會,等待他們的是清王朝的徹底覆滅,最後想立憲都來不及了。
5.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和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二世都是典型的「絕不」派。在19世紀歐洲各國走向憲政民主的大潮中,他們逆歷史潮流,頑固堅持極權專制制度,拒絕政治體制改革,他們大搞經濟建設,提高底層勞動者的福利待遇,但就是不實行民主制度,絕不實行。當國內矛盾激化社會危機四伏的時候,他們都用了相同的辦法轉移矛盾:鼓動民族主義狂熱,煽動仇外情緒,並主動熱情地投入戰爭。結果,這兩個皇帝的寶座都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燒燬了,都不得不退位。尼古拉二世最慘了,他的全家都被處決了。
6.
前東德的領導人昂奈克在東德人民強烈要求拆除罪惡的柏林牆時,滿懷信心旗幟鮮明堅決堅定地說不,說絕不。他說柏林牆50年100年都必定會巍然屹立在那裡。他還說:「無論是公牛還是驢子都沒辦法阻止社會主義前進。」他哪裡知道,柏林牆僅僅過了10個月就被推倒了。昂奈克自己也被關進了監獄,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這位身居高位的領導人可能不知道民怨民怒的程度,或許雖然知道了但心存僥倖,以為自己的高調表態就能把人民嚇住。
7.
當奇奧塞斯庫在廣場上向群眾發表演說,高喊絕不向敵對勢力讓步的時候,他沒有想到幾天後他就被他所依靠的軍隊抓獲並槍決,與他一道被槍決的還有他的妻子。「敵對勢力」來自內部,來自手下。
羅馬尼亞本來在蘇聯集團內是最先搞經濟開放的,但奇奧塞斯庫在政治上卻實行獨裁統治,把國家變成了自己的家天下。他無視蔑視人民的存在與力量,他太過於自信和狂妄了,他的可悲的下場是咎由自取。
8.
回顧一下我們熟悉的鏡頭。文革後期,全國的所有媒體每天都在喊「絕不讓劉少奇的修正主義路線復辟」,「絕不背離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基本路線」,「絕不准翻文化大革命的案」。絕不,絕不,絕不。
絕不管用嗎?
9.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了民主制度,這1百多個國家在從專制制度向民主制度轉型的過程中,掌權者哪一個不是絕不派呢,但阻擋民主大潮是無法完成的任務,無論怎樣「絕不」都不會奏效。因為,拒絕民主就是與人民對抗,與人民的根本利益對抗。與人民為敵,怎麼可能贏呢?四人幫贏了嗎,能贏嗎?
還是優雅地順應歷史潮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