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和中共提出了國民經濟「全面大躍進」。這股躍進之風也刮進了中國的文藝界,圖為南村鄉俱樂部張貼詩歌的詩歌臺。(網路圖片)
1958年,毛和中共提出了國民經濟「全面大躍進」。這股躍進之風也刮進了中國的文藝界,當時不僅掀起了全國規模的「新民歌運動」,而且提出了「村村有詩人」的口號,並向群眾佈置寫詩的任務和指標。2008年出版的由羅平漢編著的《1958—1962年的中國知識界》一書對這一時期文藝界的「瘋狂」和文藝界名人的「豪言壯語」有著詳盡的記述,特節選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1958年2月,在上海市委書記的號召下,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召開擴大會議,討論文藝界如何躍進的問題。上海分會原計畫兩年內創作各式各樣的文藝作品1,000件,經過討論改為3,000件,原計畫創作大型作品和重點組織的作品集120部,此時也增加為235部。
3月6日,中國作家協會向全國作家發出了《作家們!躍進,大躍進》的公開信。信中要求作家做到:沒寫過詩的,試試看;詩能更快地反映當前現實。沒寫過歌詞的,試試看;全國到處都迫切需要配合躍進的新歌,大家都唱起來,幹勁就更大。寫評論的試試創作,創作的也試試評論。同樣地,試試相聲、鼓詞,以至各種戲曲。要叫我們的計畫湊在一起就是文學百貨供應總站,要什麼有什麼,而且具有新的風格,和有普及而提高的特色。
與此同時,作協上海分會向各地分會發出競賽倡議書。倡議書中提出了上海分會兩年內要完成的創作指標,即創作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4,000篇,創作歌詞3,000首,完成文學理論研究和文學史專著12部,等等。
在工農業均大放「衛星」的情況下,中國的文藝界也不甘落後,放起了「衛星」。1958年9月9日,上海在中蘇友好大廈舉行文藝創作躍進展覽會。上海「大躍進」以來取得的文藝「成果」有:群眾業餘創作的文藝作品300萬字,生產影片638部,美術作品6,000多件,創作劇目2,053個,真可謂「各種形式的文藝創作都有衛星上天」。
10月,為了進一步大放「衛星」,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舞蹈研究會、中國電影工作者聯誼會等單位還聯合組成了藝術「衛星」領導小組。
文藝上的躍進當然也離不開大眾的「支持」。一時間湧現出許多的農民、工人作家、詩人,上海自稱擁有70萬人的文藝大軍,還成立了200個工人業餘創作小組和1,000個農民創作組。再如清華大學在校1萬名學生,創作了5,000多首詩,3,000餘首歌曲,1,500個劇本,2,000篇小說、散文、特寫、曲藝,3,000多幅漫畫,辦了700多種系和班級的油印刊物,「許多班做到了人人是詩人」。
不過,在「全民辦文藝」中,影響最大的還是新民歌運動。1958年初,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曾選編了一本《農村大躍進歌謠選》,其中有一首《我來了》的民歌這樣說:「天上沒有玉皇,地上沒有龍皇。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龍皇!喝令三山五嶽開道,我來了。」這首民歌深受毛的欣賞,因此他下令到民間收集更多的民歌。
4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大規模地收集民歌》的社論。4月21日,《人民日報》又發表了郭沫若的《關於大規模收集民歌問題答〈民間文學〉編輯部問》,對新民歌大唱讚歌。在5月召開的八大二次會議上,周揚作了《新民歌開拓了詩歌的道路》的報告。報告的後面還附了一百多首民歌。他在報告中頗為動情地說:「現在群眾文藝創作如此發展,我們的國家簡直說得上是一個詩國。民間歌手和知識份子之間的界限會逐漸消泯。到那時,人人是詩人,詩為人人欣賞。這樣的時代是一定會到來的。因此,要大規模地有計畫地收集民歌,就非全黨動手、全民動手不可了。」
八大二次會議之後,周揚找人協助,從大量的新民歌中選了260首,以郭沫若、周揚共同署名,編印了一本《紅旗歌謠》,書中附有黃冑等11位畫家的24幅精美插圖,以紅旗出版社的名義於當年11月出版。
除了《紅旗歌謠》,全國選印出來的民歌集還有《民歌一百首》、《工礦大躍進民歌選》、《農村大躍進民歌選》、《部隊躍進民歌選》等,僅全國各省市一級以上這年鉛印出版的民歌單行本,就有近800種之多,印數達數千萬冊以上。
在躍進風的影響下,各地紛紛提出「人人會寫詩,人人會畫畫,人人會唱歌」,「一縣一個郭沫若、梅蘭芳」。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959年3月第二次鄭州會議決定體育「衛星」、「詩歌」衛星通通取消,才被停止。
大陸文藝界的放「衛星」雖然只是曇花一現,但箇中的瘋狂在讓今天的我們啞然失笑的同時,也會心生深深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