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今年以來大規模提高準備金率以回收流動性,銀行也因此對住房按揭客戶惜貸,加上一系列嚴厲限購政策,本想逼房地產商降價,但房地產商卻多數巋然不動,甚至於央視還報導過房地產商做起了煤老闆,投資煤礦賺快錢。中國社科院金融學者易憲容發表文章《房地產市場未來有多種可能》指出,從全國住房銷售、住房投資開發、資金進入情況來看,當前國內房地產仍然處於極度亢奮之中,比如上半年住房投資開發增長達到了36%以上水平,房地產開發資金增長達到了26%以上。全國的住房平均價格(全國住房銷售總額除以住房銷售總面積)從2010年底的4724元上漲到5188元,漲幅達到近10%。一二線城市吹大的房地產泡沫向三四線城市蔓延。
弔詭的事實令人眼花繚亂,不知如何判斷。其實只要理清楚「錢從哪裡來,又往何處去」,順籐摸瓜,一切便瞭如指掌。首先是大量資本在銀行表外和民間金融中運行,根本不受監管。過高的通貨膨脹導致嚴重負利率,居民與企業不願意把存款存入銀行,紛紛通過各種投資渠道如銀行理財、信託等產品把銀行存款分流出來,通過委託貸款、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信託公司、財務公司以及私人借貸等活動,形成數量龐大交易活躍的「影子銀行」。這便是資金的主要來源。
有錢了,錢向哪裡去才有高利潤高回報呢?傳統製造業肯定不行,銀行負利率也不行,珠寶古董藝術品門檻太高圈子太小,股票太不靠譜,選來選去,這麼多年來只有房地產最保險。正好碰上嚴厲限購,多數地產商即使降價也無人買房,但是不能坐以待斃啊。怎麼辦?高利息向影子銀行借錢!高利息又催生民眾和中小企業千方百計向銀行和個人借款,轉手以更高利息向外借貸。最後這些錢都源源不斷地流向了房地產。
聯達四方機構總裁楊少鋒前不久在福建、浙江走了一趟,發現大量製造企業向銀行貸款完了以後去做高利貸。「現在我們融資的成本,銀行給開發商貸款都是15%,基金現在的融資成本沒有低於20%的。金融機構貸給開發商的錢都是25%的利息了。」
嚴厲的「超級限購」導致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限購沒有能夠阻止資金進入房地產領域,反而以一種更瘋狂、利息更高的形式進入了房地產領域,既形成了一些經濟活躍地區「全民借錢、全民進入房地產(間接或直接)」的後果,又以成本推動的形式極大地推高了房地產的「隱形價格」。未來限購一旦開閘,這些比調控前還高的「隱形價格」就必須在市場上得到實現,否則,不僅是房地產業崩盤,還有可能直接導致整個金融體系的崩盤。
可以說,超限購導致房地產業全面綁架了中國金融乃至中國經濟。如果不限購,資金以正常購房等方式進入房地產,還不會推高房地產的「隱形價格」(即沒有實現但必須實現的價格),同時所購房屋還可以成為使用品進入社會,造福社會。可是,由於限購,資金無法在房地產開發完成後的後端進入,倒過來以更高融資成本為代價在房地產前端進入,抬高房地產價格的作用沒變,巨額利率還引得全社會的資本都瘋狂進入,且門檻比購房低得多。這時候的房地產,還不能購買使用,卻已經完全變成了資本投機的工具。
違背市場規律的行政調控,只能導致比市場調節更嚴重的後果。只要房地產成為國人保值增值的工具,不論行政手段的限購乃至法律手段的對房地產保有環節徵收物業稅,都無法阻止人們和資金的瘋狂進入。而資金的瘋狂進入,自然只能使房地產價格繼續向「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的方向邁進,直至最後房地產和金融體系一起同歸於盡。
超限購的南轅北轍說明,就房地產論房地產已經完全走進死胡同。只有圍魏救趙,才能救中國經濟於水火、解房地產業於倒懸。辦法兩個字:減稅。
經濟學家郎咸平在《限購令能消滅炒房團嗎?》一文中寫道:「製造業平均毛利潤5%,如果再刨去一些其他費用的話,我們的製造業基本是不掙錢的。2010年,我國增值稅收入是2.1萬億元,企業所得稅是1.3萬億元。根據證監會的研究數據推算,中國上市和不上市的企業利潤總共不過3萬億元。此外,不同行業還要負擔不同的稅費,比如汽車等行業要承擔6000億元的消費稅,服務業要負擔1.1萬億元的營業稅。整個算下來,2010年我們國家的稅收總收入是73202億元,相當於中國企業稅後利潤的2.4倍。像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壟斷行業完全可以將稅費轉嫁出去,但是大部分企業,尤其是製造業,因為受限於"6+1"產業鏈裡面最沒有定價權的處境,它的稅負根本無法轉嫁,結果就是"又累又掙不到錢"。」只有減稅和創造更自由公平的競爭環境,讓更多的行業能掙錢,同時又讓更多的富余資本有渠道保值增值,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才有可能進入良性軌道。
来源:中國經營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