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體驗獨立生活
在遊學中,「游」和「學」到底該佔多大比例,這個問題一直是家長糾結與爭論的焦點。不少家長認為,「遊學」是讓孩子到國外去學習,希望組織者更多安排孩子參加國外的課程項目,多學一些國外高中或者大學的知識、技能。但有些專家卻認為,「遊學」不應過度追求學習內容,開闊國際視野、提高綜合素質更為重要。
延安中學學生李楊曾經參加過美國遊學團。他說,第一次走出國門,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圍,開拓了眼界,也增長了見識。李楊介紹,自己第一站去了斯坦福大學。與國內大學不同,它的校園就像一個綠色廣場,有很多塊大草坪,學生們隨意坐著,隨處可見不同膚色、不同專業的人群討論學術問題。「我很嚮往這種自在的氛圍,就像一個大派對,大家交流思想,碰撞火花。」
出國之前,很多孩子對國外的瞭解還停留在二手信息和想像中,實地「遊學」考察,讓不少學生邁出了「著陸」第一步,尤其是對獨立生活有了初步體驗。一名女生說,她第一次離家,父母不在身邊,學會了精打細算。「出門在外,覺得什麼都貴,那些琳琅滿目的商品價格都很昂貴,我反覆比較,還堅持記賬,學會了合理安排。」格致中學學生小秦和當地家庭生活在一起,她說,自己從小都是父母照顧,但美國三四歲的孩子起床、穿衣等都由13歲的大哥照顧、提醒。而且,一些小家務都由孩子動手做,如全家用餐後,孩子要自己刷洗碗筷,收拾餐桌,早上要取牛奶、晚上要倒垃圾。「我感覺很慚愧,與美國的孩子相比,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還很欠缺。」
專家提出,「學」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孩子可以去名校體驗學術氛圍,可以去博物館感受文化魅力。這種體驗,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比一兩堂知識課更有價值。遊學過程更看重野外生存、團隊意識、培養獨立精神和社交能力等。「這些都是中國孩子平時課本上學不到,但又對孩子身心發展很有用的‘營養’。」
國外體驗獨立生活
在遊學中,「游」和「學」到底該佔多大比例,這個問題一直是家長糾結與爭論的焦點。不少家長認為,「遊學」是讓孩子到國外去學習,希望組織者更多安排孩子參加國外的課程項目,多學一些國外高中或者大學的知識、技能。但有些專家卻認為,「遊學」不應過度追求學習內容,開闊國際視野、提高綜合素質更為重要。
延安中學學生李楊曾經參加過美國遊學團。他說,第一次走出國門,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圍,開拓了眼界,也增長了見識。李楊介紹,自己第一站去了斯坦福大學。與國內大學不同,它的校園就像一個綠色廣場,有很多塊大草坪,學生們隨意坐著,隨處可見不同膚色、不同專業的人群討論學術問題。「我很嚮往這種自在的氛圍,就像一個大派對,大家交流思想,碰撞火花。」
出國之前,很多孩子對國外的瞭解還停留在二手信息和想像中,實地「遊學」考察,讓不少學生邁出了「著陸」第一步,尤其是對獨立生活有了初步體驗。一名女生說,她第一次離家,父母不在身邊,學會了精打細算。「出門在外,覺得什麼都貴,那些琳琅滿目的商品價格都很昂貴,我反覆比較,還堅持記賬,學會了合理安排。」格致中學學生小秦和當地家庭生活在一起,她說,自己從小都是父母照顧,但美國三四歲的孩子起床、穿衣等都由13歲的大哥照顧、提醒。而且,一些小家務都由孩子動手做,如全家用餐後,孩子要自己刷洗碗筷,收拾餐桌,早上要取牛奶、晚上要倒垃圾。「我感覺很慚愧,與美國的孩子相比,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還很欠缺。」
專家提出,「學」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孩子可以去名校體驗學術氛圍,可以去博物館感受文化魅力。這種體驗,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比一兩堂知識課更有價值。遊學過程更看重野外生存、團隊意識、培養獨立精神和社交能力等。「這些都是中國孩子平時課本上學不到,但又對孩子身心發展很有用的‘營養’。」
是否參加應量力而行
據瞭解,前些年,「遊學」主要由留學機構組織,主要參加者是有志於留學的學生。但近幾年,「遊學」的組織主體變成了旅行社。部分旅行社與國外大學聯繫密切,能安排孩子聽課、進圖書館等進行深度體驗。但不少旅行社以盈利為目的,很多行程安排只是走馬觀花,與成人旅遊並無兩樣。孩子出國十幾天,花費數萬元,「遊學」淪為「遊玩」的現象也很普遍。家長要注意仔細瞭解行程安排,鑒別優劣。
專家還建議,對於送孩子參加國外「遊學」,家長不要盲目跟風。一要根據家庭經濟情況,合理安排。其實,「遊學」固然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但對一些經濟條件並不寬裕的家庭來說,想提高孩子的人文素養、開闊孩子眼界,還有許多其他途徑,並非一定要花大價錢去國外「遊學」。而且,若想通過參加十幾天「遊學」,提高英語水平或者獲取部分國外課堂的知識,估計很難實現。二要看孩子的性格和能力。有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或者年齡太小人際交往有困難,也不宜過早脫離父母出國「遊學」。三是出門在外,安全等風險也是客觀存在,不可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