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公務員或者與之聯繫密切的人群,在高房價的背景下,享受著福利分房的待遇,甚至有些人以此牟利發財,這是對於房改的最大諷刺,同時,這種超國民待遇,讓不公正的情緒蔓延,並危及整個房地產市場的前景。
媒體報導說,在寸土寸金、幾無新房可售的北京市中心城區,仍有一些人有其「特殊」購房通道:雖然周邊商品房單價上漲到4萬元/平方米,甚至5萬元/平方米,他們還能享受到5000元至6000元/平方米的「成本價」。這些人中,既有國家部委的公務員,也包括一些央企的職員。一些地方城市「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低價房,也被質疑為向特定人群輸送利益。
房地產之所以成為媒體的焦點,一方面在於它已經幾乎與所有的階層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房地產也成為財富分野的象徵,在這種情況下,公平的機會,比任何時候都重要。特別是對於公共資源來說,均等是最起碼的方法,畢竟福利房已經停建,保障房屬性又被視為公共產品,如果是公共產品,這不是一次分配,也不是二次分配,第一次分配確實要按貢獻分配,第二次分配要注重公平的原則分配,第三次分配的是公共品,毫無疑問地要以均等的方式進行分配,但是,在福利房問題上,一些人享受超國民待遇,根本有違均等分配的原則。所以,現在全國掀起考公務員熱潮,而且一浪高過一浪,欲罷不能。
既然國家都定下了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公務員也不能享受超國民待遇,獨享福利分房。住建部的專家陳淮撰文稱,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部委和地方打著保障住房的名義,以各種形式為公務員建實物型住房有不斷加劇的趨勢,或明或暗的「福利分房」正在捲土重來,故此,他認為,公務員住房超國民待遇危害極大,不僅會造成新的社會不公,導致尖銳的社會矛盾,妨害市場價格穩定性,而且會對住房消費模式起到惡劣的負面示範作用。一些國家歷史上在公務員住房問題上的不慎做法,曾引發嚴重社會危機甚至政治危機,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在這種情況下,更不能因為公務員的身份有什麼特殊的待遇。一位曾在國家發改委任職的學者表示,目前部委公務員中,「科級以下的年輕公務員每月只能拿到3000元左右,租房都困難,根本承受不起買房的壓力。如果不給這部分年輕人提供住房保障,他們會覺得沒有希望」。公務員有困難,別的人群也是有困難的,比他們困難更多的人群有的是,這不是公務員享受超國民待遇的理由和藉口,更不是瓜分公共品的幌子。何況,從蒼南縣保障房事實上被官員和公務員幾乎全被瓜分的現實,已經足以讓百姓感到鬱悶和憤怒了。
這已經不是中央級別的公務員和部分央企的職員的問題了,很多級別都有霸佔經濟適用房這些公共資源的事情,這些公共資源,變相等於利益輸送,這一小撮人能夠覺得自己很特殊,買不起房就必須國家分房,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顯示自己比別的群體更優越。從個人角度來說,公務員也是群眾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說保障房和福利分房都以保障這類群體利益為藉口,將是對房地產市場改革的最大諷刺,更是對於社會公正的極大蔑視。這就等於,高房價的風險讓弱勢群體來承擔,而特供渠道使得他們吃飯不用擔心食品安全,住房不用擔憂房價上漲,很「超脫」於世人之外。
還有的人辨稱,企事業單位雖然自建保障房,但員工禁止擁有產權,因此不算「福利分房」。這等於在說,「白馬非馬」,白馬不是馬,請問如果白馬、黑馬都不是馬,馬如果沒有具體的形式,到底什麼東西是馬。同理,如果這些企事業單位自建房分給職工的不是福利分房,拿什麼形式的瓜分公共資源屬於福利分房?有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有錯,還要嘴硬和無理鬧三分一樣,有損公務人員的形象。
全國有多少單位還在隱隱約約地大搞福利分房瓜分公共資源的行為,尚不得而知,真正曝光的也就那麼幾個例子。如果不能徹底封死這種顯示優越的利益輸送渠道,房地產改革實質上就是在倒退。已經福利分房的,也應當徹底清查,到底都是誰和有多少優越的特殊人在侵吞公共資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堵死這條通道。否者,僅僅止步於曝光與批評,並沒有太大的效果。在我們社會轉型遇到困難的時候,社會公正更是傷不起,當然,房地產市場也傷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