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奪得法網冠軍後,李娜迅速成為中國體育的新符號,在這個嚴於律人的話語體系裡,她取代了劉翔、姚明成為了新的英雄,中國的觀眾送給她很多稱讚,這些稱讚足以讓任何一個不太冷靜的人飄到天空,她那句經典的名言「不要說我為國爭光,我是為自己」讓她的個人魅力達到頂峰。
6月5日,全國婦聯在發給國家體育總局的賀電中稱,「代表全國廣大婦女,向頑強拚搏、為國爭光的優秀網球運動員李娜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親切的慰問」。
一天之前,29歲的武漢女子李娜在法國網球公開賽女單決賽中戰勝斯齊亞沃尼,成為網球大滿貫134年歷史中,首位獲得單打冠軍的亞洲選手。
不過在賽後的頒獎儀式上,李娜簡短的致謝詞卻未涉及任何國家方面。第一是給她錢花的贊助商,第二是她花錢雇來的團隊。
自從溫哥華冬奧冠軍周洋在賽後因感謝父母,未先感謝國家而被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於再清批評後,中國運動員在賽場上的致謝內容和順序便成了記者們的重點把玩項目。
資深媒體人潘採夫在李娜拿下決賽後發了條微博:在推動體制進步方面,李娜確實是體育界的獨立參選人。
「現在李娜的冠軍可以讓她笑對批判她的領導:不是中國人沒用,而是體制不行。」人民日報社旗下雜誌《環球人物》也在微博中擺出立場。
當粘著一背紅土的李娜從場地上爬起,逐漸平復奪冠帶來的短暫忘我後,這場發生於西半球的羅蘭加洛斯大捷,迅速蔓延成中國民眾的發泄口。
人們認為,或者樂意作出如下堅持:這必須是「私人」的勝利,必須是「體制外」的勝利,必須是「完全屬於李娜自己」的勝利。
孫晉芳
在桌上留下一封信後,李娜關掉手機,人間蒸發了。
「領導、教練:你們好!由於身體方面的原因,我覺得自己已經不再適合從事網球方面的訓練了,所以請特批下隊。」
儘管擁有北京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女單、女雙、混雙3枚金牌,以及國際網聯14項單打賽事冠軍頭銜,但2002年的李娜,看著自己200開外的世界排名,已不知道如何再讓自己往前一步。
那年秋天,她「隱姓埋名」地與相戀4年的男友姜山一起踏入校園。在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系,200多名同學幾乎無人知道這個李娜是誰。
走在學校,如果有條近路,但會經過網球場,李娜和姜山就寧可繞遠。體育選修課上,有人建議李娜選個網球,後者搖搖頭,「我不會打。」
2004年8月22日,姜山還是給李娜發了一條簡訊:「李婷、孫甜甜獲得雅典奧運會女雙冠軍。」
李婷正是李娜在湖北隊以及大運會中的搭檔。這對李娜內心的撩撥不言而喻。
2004年底,李娜幾番考慮後,答應了湖北省網球隊的邀請,再幫省裡打一次全運會。得到消息的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孫晉芳很快來訪。她問李娜準備打到什麼時候?李娜說打完全運會就回學校繼續上課。孫晉芳說,你看現在職業化多好,可以掙很多錢,幹嗎跟錢過不去啊?
這次談話後,李娜回到了國家隊。
這裡出現了李娜個人命運的第一次分水嶺。之前,網球是李娜的屏蔽詞;之後,李娜成了中國網球的敏感詞。
2005年南京全運會多災多難,孫福明假摔,孫英傑服藥,李娜開大炮。在網球女單半決賽中負於彭帥後,李娜言辭激烈批判國家機器。
「一個教練制定一個訓練計畫,要求很多球員去適應。如果適應了你就出來了,不適應就白搭。雖然這一年是在跟國家隊訓練,但是沒有針對性訓練。」
「沒進國家隊的時候我挺好的,我最好的日子是去年復出之後和進國家隊之前那段時間。」
「國家隊有很多體制不是很好,如果可以將隊員成績和教練獎金掛鉤,應該會更好一些。但這一提法都說了好幾年了,也沒有實施。」
還沒打造出職業化成果就被將了一軍,孫晉芳也不幹了,她幾乎不假思索地在媒體上對李娜隔空回應。
「在中國,如果沒有國家支持,至少現在還沒有哪個網球運動員可以按照國外的模式培養起來。我們承認,中國現行的網球培養體制肯定有不夠完善的地方,但這已經是洋為中用、既走網球職業化道路又符合中國國情的最好方式。」
「李娜沒有看到國家為培養她們所付出的代價,只是簡單地拿自己和外國選手相比較,這是思想水平低、道德素質不高和責任感、使命感差的表現」。
孫晉芳甚至公開表示,儘管短時間內還不會將李娜從國家隊除名,但她肯定不可能代表中國參加3年後的北京奧運會。
對體制內的運動員來說,奧運會,便是全部的人生意義。
姚明
李娜的爺爺李龍立是武漢市寶善中學的體育老師,父親李盛鵬的羽毛球水平不錯,於是把女兒李娜送到了新華路業餘體校,開始學習羽毛球。
進入所謂「舉國體制」,成為這個龐大的國家級生產線上的一個初級零件那天,李娜只有5歲半。和大部分中國運動員一樣,李娜在懵懂中踏上了「地方業餘體校—省市專業隊—國家隊」三級訓練體系的漫漫晉級路。
隨後的故事無甚奇特。體校的網球教練夏溪瑤剛好差一批1982年出生的隊員,有天在羽毛球隊的訓練場,「一眼就看中李娜,眼睛炯炯有神,雖然小,但體魄很壯,適合網球,我就讓她移動了一會,腳步輕快。」
夏溪瑤成了李娜的網球啟蒙教練。李盛鵬每天騎著自行車接送李娜訓練。到了週末,一家三口還會去漢口青少年宮,以每小時5塊錢的價格租場,讓李娜與一些大孩子交手。當時,夫妻兩人的工資加起來不過每月100多元。家庭對李娜能提供的支持,僅限於此了。
這是1989年。直到2009年羽翼豐滿正式「單飛」時,李娜的網球生涯已經在體制內獲益整整20年。與訓練比賽相關的一應衣食住行,國家全部代勞。儘管國家隊在醫療、科研、教練等方面的水準,與歐美職業選手的配套相比還距離極遠,但它的一點好處就足以讓諸位俯首稱臣:免費。
中國運動員的成長故事總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這個國家目前出產的2000餘名世界冠軍,幾乎無人跳出「父母熱衷、教練相中、送入體校、展露天賦、家境困窘、艱苦訓練、出人頭地」的套路。李娜在任何一點上都沒有成為例外。而且以時間比例來算,單飛不滿3年的李娜,至少八成以上,是個體制內人物。
她的一將功成,伴隨著無數中途淘汰者回流至社會的慘淡青春。金牌主義一方面在特殊歷史語境中感動中國,另一方面也提供著不勝枚舉的個人悲劇。
李娜最終還是參加了北京奧運會。在主場,她以2比0戰勝美國著名選手大威廉姆斯,進入四強,實現了奧運會項目突破。
想再進一步,只有讓職業化取代舉國體制,來幫助李娜了。在運動員不斷要求單飛的呼聲下,孫晉芳半推半就地成了改革者。
北京奧運會後,網管中心宣布,只要上交12%的廣告收入和8%的比賽獎金,並保證參加國家隊賽事,就允許國家隊隊員單飛,享受一切自主。此前,這一抽成比例是50%至60%。
窗口開啟,李娜與彭帥、鄭潔、晏紫一道,告別了圈養時代。
2009年濟南全運會,由於對單飛球員們的表現不滿,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蔡振華公開提出批評:「網管中心應該回去好好總結‘金花們’單飛後出現的問題。今年是單飛的第一年,效果是好還是壞,現在還不能輕易定論。但就我個人來說,單飛模式並不適合推廣。」
作為蔡局長的直接下屬,孫晉芳此刻的壓力不難想見。但她堅持執行著單飛計畫,儘管她也曾向記者透露,單飛的幾個人中,有人並沒有按最初的約定交回收入的8%到12%。
好在李娜沒有給她丟臉。2009年,李娜在各個賽場上攬金64萬美元,闖入另一項大滿貫賽事—美國網球公開賽的8強。2010年,李娜的單打世界排名躋進TOP10。2011年,在先後獲得大滿貫澳網亞軍和法網冠軍後,她的排名已經升至世界第4。
在法網決賽後的發布會上,李娜把個人團隊之外的功勞記在了孫晉芳身上。「我覺得如果沒有當初她的改革,可能現在也不會有我們這樣的成績。她的角色讓我們有更好的發揮餘地。」
這一點連老外都看得明白。女子網球界的傳奇人物納芙拉蒂諾娃說:「李娜在幾年之前選擇了單飛,這將幫助中國重新思考培養世界冠軍的模式。」
李娜並不否認,即便現在,舉國體制依然在她身上不時散發餘溫。「我現在還是國家隊隊員,如果我需要什麼幫助的話,比如說在簽證方面,我還是會向網協尋求一些幫助的,我們也保持著非常不錯的關係。」
儘管所屬項目不同,但李娜與姚明在尋夢道路和國際影響上已有頗多相似。姚明用承諾交納超過千萬美元的培養費用,換來了一張NBA的通行證,李娜的單飛路也不比他平坦。
《體壇週報》籃球專家楊毅評論道:「李娜和姚明……成功險中求。當國內體制和環境不能再繼續提供平臺……就該幫他們打開大門。而打開這扇大門,需要的是掌門人的心胸。」
按照慣性思路,中國開始期待下一個李娜的誕生,或許最大的門檻,便在於每年數十萬元的培養費用。如今,李娜日均就要負擔1.5萬人民幣的團隊開支。
以人均GDP來分析歷屆4大滿貫得主的國籍,這項依靠大量金錢支撐的運動,根本沒有道理在中國誕生冠軍。除非,這個中國人獲得了國家的強力保障。
中央電視臺評論員楊禹認為,複製李娜可遇不可求,但複製這條培養道路卻是可行的。「在舉國體制跟職業體育間找到非常重要的平衡點,可以在這樣的道路上投入更多精力,讓更多年輕選手在還沒有條件單飛時先進入專業化體制培訓。然後在適當情況下,有這樣一個窗口,讓他們單飛,這能讓他們走得更遠。」
當地時間2011年1月23日,2011年澳網女單1/8決賽,李娜2-0勝阿扎倫卡。
阿加西
2007年,單飛不單飛,奧運不奧運,李娜被煩心事四面夾擊。在廣東江門中國網協訓練基地備戰澳網時,李娜沒個好氣地說:「我不是奧運會奪牌的主力,沒有什麼任務。」
啟蒙教練夏溪瑤在李娜法網奪冠後回想她火爆個性的形成,給出的見解是:湖北的教練都很有霸氣,訓練時口氣很硬,因為很多教練是國內冠軍,慢慢隊員也就變成了這個性格。
李娜當年的陪練張愛民覺得李娜就像個東北女孩,「她不好,她馬上就表現出來情緒,不會隱藏,是一個很直的人。」
2007年8月,本刊記者在耐克北京旗艦店的揭幕儀式上見到李娜。親赴王府井捧場的明星,還有劉翔、鄭潔,以及巴薩隊員羅納爾迪尼奧和讚布羅塔,個個嬉皮笑臉。但惟獨店內的李娜拒絕了記者的採訪與拍照,冷面一副,沒給理由。
日後談起曾經的大炮語錄,李娜有一次說:「其實我真的不是要傷害誰,只是抑制不住地就想要那麼說。」
李娜的偶像是八奪大滿貫的網球名將安德烈·阿加西,一個被認為實現了從桀驁不遜的青年到思想深邃的父親的人生救贖的美國人。「其實每個階段的阿加西我都喜歡,因為都是真實的,他都在展現他自己,我也想做我自己。」
美國《體育畫報》主筆加里·史密斯在一篇阿加西退役後的報導中寫道:「一個阿加西,兩個阿加西,三個阿加西,四個阿加西,五個阿加西,六個阿加西,七個阿加西,更多的阿加西。可曾有哪位運動員像阿加西這樣改變良多?沒錯,你看見老虎伍茲改變了他的揮桿,邁克爾·喬丹改變了他的運動,但是,誰改變了自己?自我完善,才是體育界最難得一見的成就。」
李娜暫時還沒活到阿加西那個份上。在一次澳網的賽後發布會上,李娜對媒體說:「可能大部分人覺得運動員應該生活在一個框框裡面,如果不在那個框裡,就說叛逆啊,不服從組織啊。這對運動員和運動員所從事的項目不是一個好的推廣。」
表演性備受推崇的當今體壇,觀眾願意為運動員的個性埋單。北京奧運會前,中國女網的成績已經令世界側目。但隊員集體行動、統一後勤保障、領導現場督戰的特色還是讓她們在國際賽場上顯得格格不入。
現在,中國觀眾願意在賽後遲些換臺,就為了聽聽李娜如何在現場採訪中展現機智與幽默。
她在今年的澳網半決賽後,說老公姜山的呼嚕聲讓她前一晚沒睡好,逗得全場大笑。
她曾笑言促使自己前進的動力是比賽獎金,而姜山給予她的最大幫助是他的信用卡。
比賽不順時,她敢於喊觀眾閉嘴,甚至曾當著全場,把姜山怒吼出去。
這一部分是李娜個性使然,另一部分,也是體制之外賦予運動員的魅力與自由。
而在像中國乒乓球這樣極度體制化的項目裡,同樣的做派對運動員則意味著巨大的個人風險。
2006年3月,22歲的乒乓國手陳玘在日本舉行的亞洲盃男子乒乓球單打決賽中輸給隊友王皓,懊惱之下摔了球拍,踢了擋板。這一舉止很快被國家隊定性為「嚴重的賽場作風問題」。主帥劉國梁稱陳玘「給中國乒乓球隊多年來的光輝形象抹了黑」。
回國後,乒乓隊隨即召開處罰會議,每個隊員都要站出來發言,對陳玘進行批評教育。會場上被反覆提及的字眼是「浮躁」和「失控」。當著中央電視臺的攝像機鏡頭,陳玘被要求把致歉信連念兩遍。
中國人
鄒市明從不掩飾自己對職業比賽的渴望,這個北京奧運會男子拳擊輕量級冠軍,一直想去參加有著高額獎金的WSB世界拳擊聯賽。但考慮到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臨近,國家體育總局一直未予放行。
國家拳擊隊總教練張傳良說:「奧運會冠軍會影響一批人,而一條金腰帶則會影響幾代人。我很理解鄒市明想在職業拳台上一展身手的渴望,但作為國家一手培養出來的奧運冠軍,他身上肩負的東西還是太多了。」
就算是完全依靠家庭培養成功的丁俊暉,也曾為亞運會而不得不放棄同一時間的國外比賽。
體育人文學者易劍東在接受本刊採訪時說,每一分錢都出自父母之手的丁俊暉,仍要迫於壓力為國爭光,更勿論姚明和王治郅了。「我們國家對競技體育過程裡的國家道德責任期待太高,過去女排和乒乓項目‘讓球’,也都是打著國家道德的名號。而李娜恰在此時展現了中國運動員的豐富側面,於是才得到了更多國際關注。」
李娜加冕法網後,當年她與孫晉芳對攻的新聞頁面,在微博上被網友瘋狂轉發。孫晉芳出身中國女排,是上世紀80年代「女排五連冠」偉業的功臣之一。網民給她貼上體制內的標籤,不由分說地將其歸為「娜姐」的對立面。
同處體制內的中國體操隊員陳一冰也沒能倖免。他在李娜奪冠次日發表微博:
「其實我真的特別羨慕職業化,每年可以有很多很多的比賽,目的也很明確,輸了再提高自己,贏了有高額獎金,完全為了自己,不用背上什麼。而我們呢,一年一個世錦賽四年一個奧運會,可憐的我們連聯賽也沒有。一個運動員能有幾個四年?成功了因為我們國家體制好?如果四年換來一個失敗呢,我們的付出呢?」
「我非常感謝國家,這個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沒有國家這樣的體制,我們根本沒法進行正常的訓練。體操這個項目,是必須國家來扶持的,要不我們去哪訓練啊。」
與來自國家方面的賀電一起,陳一冰的客觀陳述在網上遭遇猛烈的文字中傷。
李娜的勝利已經派生出這場比賽無力承載的民眾意見。她的成功似乎已經和網球場關係不大,而在於其終於脫離國家,化身為了「體制鬥士」。
易劍東說:「孫晉芳是在傳統體制眷戀原有模式的前提下大膽嘗試創新的例子,完全不應該受到指責。現在專業理性的眼光在我們國家很缺失,網路社會無情地消解著一切正向的主流價值觀,而種種無厘頭的對權威的挑戰,以及對專業的蔑視恰恰有很多發言通道,顛倒著世間黑白。」
李娜的單飛沒有問題,但也沒有那麼多假想敵。新華社記者楊明寫道:「李娜的大器晚成是國家與個人利益形成共振的結果。」
只是,國家利益與個人訴求在當前社會形成了太多共震而不是共振,一旦出現了一個貌似是個人戰勝體制並且成功的故事,民眾就普遍陷入自high。對待一項體育成就,國人今天依然會形成極端的觀點。
李娜沒有回國,她已經開始備戰6月下旬的英國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而那座代表法網女單最高榮譽的蘇珊·朗格朗杯,仍在國內反反覆覆,被人們持續而反覆地闡釋著。
李娜語錄
「你們這些領導和教練讓我出成績,不就是要陞官發財、分房子嗎?」
—2002年李娜退隱。
「國家隊有很多體制不是很好,如果可以將隊員的成績和獎金掛鉤,應該會更好一些。」
—2005年全運會後,李娜炮轟國家網管中心。
「Shut up!」
—奧運會女單半決賽中,李娜對觀眾這樣吼道。後來接受鳳凰衛視採訪,李娜回應:「其實我覺得那個時候,我已經壓抑很久了。」
「不管你是胖還是瘦,是帥還是醜,我都會永遠跟隨你,永遠愛你。」
—2011年1月29日, 澳網公開賽獲得亞軍後,李娜發表感言,公開對老公姜山示愛。
「我覺得可能中國人太沒有自信了,所以從來沒有相信過自己可以做到,但是今天一旦有人做到,他們就會覺得,原來她可以做到,所以我也可以做到。」
—奪得法網冠軍後接受採訪。
「不要說我為國爭光,我是為自己。」
—2011年澳網決賽之前接受記者採訪。
「我從小就是體制培養下成長起來的,只不過後來可以選擇自己的團隊,走自己的職業化之路,但體制培養是我的起點。」
—奪得法網冠軍後接受新京報採訪。
網壇往事
①網球運動曾被視為「洋玩意」,「文化大革命」時首當其衝,不少官員因打網球挨批。
②1972年,為紀念毛澤東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20週年,國家體委開始恢復各項體育活動。網球運動員從各地陸續調回,有大賽再臨時選拔國家隊,但比賽機會很少。
③1982年,由余麗橋和胡娜等4人組成的中國女子網球隊赴美參加比賽。其間胡娜失蹤,向美國「申請庇護」並得到批准,此為著名的「胡娜出走」事件。胡娜事後解釋,出走是因太想成為職業網球手,但在獲得全國所有冠軍後,苦於無法再提高。
④「胡娜事件」後人們喊了十幾年「走出去」,但真正走出去緣於在2002年釜山亞運會上,中國隊沒有拿到一枚獎牌。慘敗讓官方反省閉門造車的弊端。於是,僅2004年一年,中國就有將近1/5的選手出國參加比賽,而在2002年以前,出國參賽的中國網球選手還鳳毛麟角。
⑤2005年12月初,國家女網在江門集訓時,彭帥向國家隊提出單飛要求,並希望網管中心能適當放寬尺度,讓自己能做到獎金自主、教練自主、參賽自主,做一名徹頭徹尾的職業化球員。「彭帥單飛」事件在中國網壇引發了一場有關獎金分配模式的討論。
⑥2009年,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推行體制改革,讓李娜、彭帥、鄭潔、晏紫4名成績最好的選手,選擇「單飛」之路:運動員所得獎金上繳給網球管理中心的比例,由原先的50%至60%縮減為8%至12%,運動員自費自主訓練參賽。晏紫成了「吃螃蟹」的第一人,率先和網管中心簽訂協議。
⑦2011年,中國網球「一姐」李娜在6月4日進行的法國網球公開賽女單決賽中,以2比0戰勝衛冕冠軍、義大利選手斯齊亞沃尼,成功捧得冠軍獎盃,創造了中國網球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