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培養計畫用錢的本領法國孩子的「家庭理財課」。
早在孩子3-4歲便開始,家長們大多並不主張孩子們把零用錢儲蓄起來,而是鼓勵他們合理地消費掉。
當孩子正式上學後,家長們便給孩子開設一個專門的賬戶。他們認為,與其讓孩子每次向家長苦苦「乞討」,還不如定期給孩子一筆零用錢並限制消費範圍,這樣,更有利於培養孩子「計畫用錢」的理財本領。
在今日法國,6歲的孩子每年平均可從家長那兒得到約600法郎的零用錢,14歲的孩子則可得到1500法郎,而當孩子進入高中時,每年獲取的零用錢則可能高達6000法郎。
與「消費膨脹」相反的是,有少數孩子在無意之中過度捂緊自己的錢袋。生性浪漫、豪放的法國人
當然不會欣賞這種不懂得享受人生的「守財奴」式消費理念。
「獨立賬戶」不僅為孩子的合理消費提供了實習場所,而且也可幫助孩子培養合理儲蓄的良好習慣,即所謂的「該消費時就消費,該節約時就節約」。
美國:
讓孩子早早就學會自立美國的教育體系與美國濃厚的商業社會氛圍是緊密聯繫的,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就掌握了基本的經濟和商業常識。
美國人認為,在市場經濟和商品社會中,一個人的理財能力直接關係到他一生的事業成功和家庭幸福。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學會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係,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畫」,讓孩子學會賺錢、花錢、有錢、與人分享錢財。一般的美國人沒有「銅錢臭」的思想,他們鼓勵孩子從小就工作掙錢,並教導小孩通過正當的手段賺取收入。美國每年大約有300萬中小學生在外打工,他們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
美國人常常將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拿出來拍賣,而小孩也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這樣能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裡,也應該有工作的慾望和社會責任感。
英國:
「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提起英國人,向來給人們的印象是過於保守,這種作風體現在理財教育方面則表現為,英國人更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所以英國人善於在各種規定裡尋找最合適的生活方式。
作為發達國家,英國人的這種精打細算不完全是為生活所迫。英國稅率和物價都很高,但人們的生活水平並不低,英國人的平均工資折合人民幣計算,每人每月能掙3萬多元。但他們認為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
自然,英國人把他們這種理財觀念傳授給了下一代。理財教育在英國中小學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要求:5歲至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至11歲的兒童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11歲至14歲的學生要懂得人們的花費和儲蓄受哪些因素影響,懂得如何提高個人理財能力;14歲至16歲的學生要學習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務,包括如何進行預算和儲蓄。
日本:
自立更生、勤儉持家日本人講究家庭教育,他們主張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隨便向別人借錢,主張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錢。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餘時間都要在校外打工掙錢。
在日本,很多家庭每個月給孩子一定數量的零用錢,家長會教育孩子節省使用零花錢以及儲蓄壓歲錢。在孩子漸漸長大後,一些家長會要求孩子準備一個記錄每個月零用錢收支情況的賬本。
原標題:外國孩子這樣理財
来源:環球華報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