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調查數據表明,中國家長給孩子零花錢佔收入的比例要遠高於日韓和美國的家長。小孩零用錢和正確金錢價值觀是相聯繫的。給多少零用錢合適?小孩子可以自由花錢嗎? 還是必須儲蓄一些金錢?如何引導孩子理性使用零用錢?如何教育小孩理財的觀念?是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這個問題也是個全球性的問題。
有專家的建議是,家長應寫下孩子平均每週和每天的花費,設立一個平均每日金額,再支付零用錢。當小孩子大約4歲或5歲,開始對金錢有一些概念時,父母可以給小朋友零用錢。但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給予小孩子? 出發點是為了教育小朋友的理財觀念,卻有可能轉變成為扭曲的價值觀。
據新的研究發現,支付小孩子零用錢,可能對他們未來的金融知識和技能做成弊大於利的結果。華盛頓大學金融教授路易斯曼德(Lewis Mandell)就50年來小孩子零用錢進行研究,指出一些定期和無條件得到零用錢的小孩,傾向於不懂思考金錢價值,事實上,他補充說,這些孩子似乎更可能成長為「懶蟲」,因為它們不是在學習與工作相關的機會下賺取金錢的。
然而,支付孩子做家務的零用錢,也可能導致問題,因為它教導孩子們為錢工作而沒有得到樂趣,如果小孩因為學業成續好而獲得零用錢也不是一個好方法,因為孩子努力學習不是被自我激勵,而是為了賺取額外的現金。
據曼德的研究指出,一些孩子在需要用錢的時候,例如買衣服或午餐,才向父母要錢的,在將來會更傾向於懂得理財。他說,其中原因是這些小孩不得不考慮那些東西才是必需品,才是真正需要用錢來買的,「那些在需要時候問家長要錢的小孩子,比較習慣取得零用錢的小孩,在成長之後,一般有較高的理財和金融知識。 」曼德說。
但是,有一個更聰明的方式來支付孩子零用錢,讓他們學會如何在早期的年齡處理金錢?曼德說,父母應該在支付零用錢時,跟子女談談家庭經濟狀況。「零用錢可以是非常建設性的,如果父母花時間和精力來跟子女坦誠的溝通,不過大多數的家長不希望這樣做,因為他們沒有太多的時間。」曼德說。
金融教育玩具系列創辦人丹亭德森(Dan Henderson)指出,連貫性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例如堅持有規律的作息安排,不管是每週或是每月,讓孩子有規劃和預測其零用錢的收入,並要小孩維持適當運用金錢的承諾。亨德森還建議幫助孩子學習如何平均分配他們的零用錢,例如百分之三十用於消費,百分之三十用於短期儲蓄,百分之三十長期儲蓄和百分之十作出奉獻等。
金融服務專家蘇珊比徹姆(Susan Beacham)發明一種小豬錢箱,分有四格,分別是存款,花費,捐贈和投資,教孩子們如何預算金錢。她說: 「第一步可教導小孩子如何停止消費和學習儲蓄來教他們如何精明運用金錢。」
至於支付多少?什麼時候開始? 亨德森表示,大多數三歲的孩子對於金錢已經產生興趣,隨著他們年齡增長,他們的興趣將會加深,如果提早跟孩子談論金錢或適當運用零用錢,對小孩子將來的成長有一定的幫助。
財務策劃月刊介紹一個家庭每週給小孩6美元,但不依賴於家務。家長是一名金融規劃師和精神科,他訂立幫助小孩思考的理財方法,那6美元的零用錢非常明確地分配:2美元直接任由小孩花費買東西,另外2美元由小孩選擇捐到自己選擇的慈善機構,最後2美元存到銀行。直到年底,小孩子可從銀行戶口拿取一半的錢來花費,留著另一半的存款增長。該名家長的計畫是幫助孩子學習如何做出明智的決定,關於消費,儲蓄和施惠別人這三方面。
另一名6歲小女孩阿利薩溫斯坦(Alisa T. Weinstein)的媽媽也決定放棄傳統的支付家務的零用錢觀念,她編製了一份清單,列出小孩子有關的簡單任務,例如教育女兒做一個市場研究,跟其他小朋友查問他們最喜歡的冰淇淋口味,然後做出一份報告。每星期,女兒擔任一種指定的職業角色或執行相關的工作。
最後,溫斯坦用「發薪日」來獎勵她的女兒,她寫了一本新書《教育孩子金錢價值,工作和時間的運用》,她指出方法不像是勞動密集式的賺取金錢,家長每週也不必投入超過10至15分鐘,就可以教育小朋友金錢觀念。
溫斯坦說: 「支付小孩子做家務而賺取零用錢是一個問題,因為孩子作為一個家庭成員,做家務是他們的責任,最重要的是,小孩子需要學習真實世界的經驗,以模擬事業和工作角色來支付零用錢,可讓小孩從參與,娛樂和教育中,學習到現實世界中的寶貴經驗和教訓。」
溫斯坦還表示,家長應該自行決定付多少錢作為回報以及多久發一次薪金。有些家長的意見是一美元或50仙已經足夠,也有家長建議可設獎金,為小孩完成額外任務做出鼓勵。溫斯坦表示,6歲的女兒最近用自己的儲蓄購買書籍,當她走出商店時,告訴她:自己可以用零用錢來買喜歡的東西,是多麼幸福的。溫斯坦說: 「零用錢的制度是要讓小孩子得到那種經過艱苦奮鬥而來的滿足感並學會享受和珍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