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各國的民眾,對來自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的人,都偏向喜歡臺灣人,究其原因,答案是臺灣人沒有黨文化,人情味濃;和大陸人比,一般來講都比較善,比較有傳統觀念。
或許這令大陸人非常尷尬或者驚訝。普遍來說,大陸是中國是有悠久傳統文明的地方,開化遠早於臺灣。但如今事實是,臺灣才是中華文化的承傳之地。
這跟政府的推動有很大關係。比如1966年大陸實行文化大革命時,所謂」破四舊立四新」,將中共的傳統文明幾乎毀壞殆盡;而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則相反地積極推動恢復固有的中華傳統文化。那時候學校的教材讀的很多是文言文,要考《古文觀止》、《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讀著這些文章,學生們知道了如何為人、為學,知道了什麼是士,什麼是君子;中國人的道德修養、教學、倫理、禮樂文化等內容,一步步的進入心中,形成靈魂。這樣的奠定,即使經過幾十年多年,人們大嘆人心不古的當今,臺灣人的生活思考模式中,普遍都還存有禮義廉恥的道德觀念,什麼是好壞善惡,如何分是非曲直,都有基本依準。
到過臺灣的大陸人,可以深感到這一點。在臺灣這片土地上,幾個大城市的路名、街名,甚至連地方鄉鎮名,都有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標記。中國人的道德觀在臺灣這片土地上,和生活的連繫是如此的緊密,全臺最熱鬧的臺北市的東區,就在」忠孝」東路上。
臺灣與漢文化的連結,早在宋朝明朝的時候就隨先民開墾,渡海赴臺。」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發起人李吉昆花了畢生的精力,典藏漢民族歷史文物萬餘件,他談到,臺灣是世界上保存漢文物相當重要的地方。因為中國大陸經過滿清3百多年的統治,加上文化大革命,目前僅剩帝王陵寢的出土文物,一般漢民族的庶民文物幾乎消失殆盡。幸好,這支堅韌的漢族文化,早在宋明之際,就渡海來到福爾摩沙這塊土地上,在臺灣存留下來。館藏中」墨黑描金針線盒」就是代表中國古代婦女」四德」(四種必備的修養)中」婦功」這個文化的具體文物。古代女子裁縫、刺繡是本分,能做好一件裁縫也是心性的體現。又比如」客家家法」是18世紀文物,此文化可溯及到兩千年前,傳達祖先對子孫的愛與訓示。兩把各五十支有弧度的彎彎竹條,以籐編捆在一起,一把向外彎,一把向內彎,象徵無論對內對外都要團結。中華傳統的智慧,令人敬佩。
21世紀全球化的浪潮,地方生活智慧競逐全球。越有文化的識別,越能在國際中閃光。泰國以特產的布袋蓮和以東方佛教觀的美學設計讓世界驚嘆讚美;韓國以儒家文化出發,在歷史中挖掘寶藏,像《大長今》電視劇重塑韓國的形象,再創旅遊熱潮。臺灣漢文物是先民們生活的一部分,富有敬天信神、忠孝仁愛、秀雅細緻的中華文化內涵。這個部分在大陸已經流失,因為黨文化的破壞,傳統思想沒了,做的東西只有錶殼沒有內涵和韻味。
而生活在臺灣的人們,對於漢民族的文化是習以為常的。從大陸人的口中及文物收藏家的典藏中回頭再看,這幾十年來臺灣扮演建設中華文化」復興基地」的角色,才相對的顯現出來。擦亮傳統中華文化的寶藏,正是歷史賦予臺灣的使命。
臺灣海峽,平均不過兩百公里寬,卻如鴻溝般,需要60年的時間去跨越。兩岸開放間接互通也已10多年了;但是開放大陸人士來臺觀光和直航確是最近開始
的。真可說是綿綿鄉愁,靜沒海底;重重敵意,暫隨潮去。大陸人士赴臺觀光,據報導說去到臺灣,風景名勝吸引人,但風景名勝蘊含的文化內涵與生活方式更是令人著迷。導遊說,明朝鄭成功帶著儒家文化跨海來臺,而1949年後,正統中華文化在臺灣延續了命脈,民主臺灣成為華人社會的民主典範。歷史足跡洗煉出臺灣民主,傳統文化薰陶著臺灣生活模式,思想信仰結晶出臺灣的人文建築,對大陸人民來說是一場新奇之旅。
敬天重德,是臺灣最美的風景;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精品濃縮了中華五千年文明。更重要的是這些文物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意義。當大陸人觀賞內圓外方、祭天禮器的」琮」,連結過去歷史的天地思想,建構敬天的信仰。臺灣故宮文物是一座橋,帶著大陸遊客突破時空來到正統文化傳統敬天敬神,天人合一的價值中。
當大陸人來到民主紀念館,仰望著自由廣場上面的那一片藍天,雲朵潔白自由。解說員說,許多人認為他是強人的象徵,因為他原名」中正紀念堂」。可是在1980年代渴望改革的大學生進駐中正紀念堂,在廣場上豎起象徵純潔理想的白色野百合,要求憲政革新。1990年代臺灣先後完成了修憲、總統直接選舉、
政黨輪替、公投入憲等民主化工程。後來中正紀念堂更名為民主紀念館.在華人世界中,臺灣的天空,既民主又自由。
在日月潭上行船彷彿劃進地理課本中,湖水美麗如畫。老船長指著遠山的慈恩塔悠悠的說,塔是蔣介石先生為感念母親而建,以期國人克盡孝道。登上玄光寺碼頭,玄光寺、玄奘寺就在眼前,臺灣人至今仍感念玄奘前往印度取經,將佛法普及東土。走到文武廟,廟內供奉的是孔子、關公;廟裡人說,這提醒人注重修德、成仁與取義的精神。
在文武廟前演出酬神的布袋戲、歌仔戲,這些臺灣民間戲劇的題材,大多取自中華傳統文化中仁義理智信的故事。臺灣廟宇建築常有各種善惡有報、二十四孝的壁畫和雕塑,這些也傳遞著中華文化的道德觀點,可以說這些觀念穩定了臺灣的社會。人們從中看到深植在臺灣民心的儒釋道信仰是到處都是。傳統文化瀰漫在臺灣的景物中。
臺灣還有一個觀光的特色就是夜市;夜市繽紛的萬花筒是觀光客體驗臺灣人民生活與價值觀的窗口,就連2010年11月底的縣市選舉的候選人都搬上夜市了。無論是在山區還是海邊的鄉鎮,臺灣到處都有夜市。下班、課後,一家老小或呼朋引伴逛夜市,有的人精心打扮赴約,也有人汗衫拖鞋就出門,人們在討價還價、東挑西選的購物形式中享受休閑時刻。坐在臭豆腐的攤位消費,也可以順便叫一盤隔壁攤的炒麵或對面商家的珍珠奶茶,大方擺上桌,誰也不會在意。這種氣氛讓外國觀光客放鬆心情,神態自若的逛夜市,這就是臺灣,友善的臺灣。在臺灣,包容與熱鬧已成為臺灣的夜市風情,外來美食在臺灣落地生根成為在地文化,如油條杏仁湯、東山鴨頭、山東饅頭、新疆羊肉串、中東沙威瑪、日本壽司、泰式酸辣料理等。臺灣夜市的美食充分展現出臺灣的文化包容性。
坐上高山火車就爬上傳說中的阿里山,穿越熱帶、副熱帶、溫帶的林木,看日出、雲海和神木,山林的靈秀景色和諧融合。據調查,大陸旅客赴臺最喜愛的景點是南投的日月潭及嘉義的阿里山。但事實上,臺灣的民主政治可能更是他們心中那個」不能說的最愛」。
臺灣的民主空氣,令人著迷。當臺灣之旅結束賦歸,飛機離地時,俯視窗外,眼底下的臺灣越來越小,心中的感觸卻是越來越大。一樣膚色的人群,一樣的藍天白雲,大陸的民主自由實在是令人期待的。知名的臺灣人權律師邱晃泉這麼說,」未來兩岸要走向人權、自由的三通。」兩岸直航、甚至兩岸三通的可貴之處,是讓陸客能看見民主社會的真實風貌,並把人權、自由等普世價值帶回中國大陸,等待來日開花結果的一天。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明居正回憶說:早在十年前,當大陸的朋友來臺灣訪問時,就每天早上總是起不了床,」原來他們都窩在飯店裡看政論節目看到深夜兩、三點。」當首發團參觀臺灣總統府時,負責解說的導覽人員不斷強調」人民是頭家(老闆)、總統是夥計」的民主理念,還提到」在臺灣,只要年滿四十歲,都可以選總統,人人有機會,但個個沒把握。」現場的大陸人聽了開懷大笑。他們私下透露,相當渴望像臺灣這樣的民主政治。
臺灣民主發展短短數十年,雖然稱不上全面成熟,但言論百花齊放、人人自由平等的法律制度與社會實踐,跟大陸口頭宣稱的假民主全然不同。所以見習民主,無疑的是兩岸直航,臺灣送給大陸人最珍貴的紀念品。臺灣的民主、自由與人權,更啟發他們深度反思過去數十年的黨文化教育與種種的不自由。
臺灣不僅是中華文化承傳之地,而且是大陸人心中的自由聖地。
臺灣作家龍應臺,是華人世界的獨立評論家。早在1985年,龍應臺《野火集》在臺灣出版,21天內再版了24次,盛況空前,尤其對學運世代前後的人有深
刻影響,據說後來成了人手一本的學運指南或社運手冊了。20年後,因緣際會,龍應臺有機會以《你不能不知道的臺灣》一文,在中國大陸點起另一把野火。她接受大陸《中國青年報》的邀稿,在2005年連宋首訪大陸時,寫了《你不能不知道的臺灣—–觀連宋訪大陸有感》,在《中國青年報》的招牌版面《冰點》刊出,同時在臺灣《中國時報》轉載。
龍應臺這篇文章在大陸的刊出,同一場造反的」文字起義」。可惜這把野火很快就遭到全面撲殺,只要和龍應臺文章相關的任何正面議論都被封殺。《冰點》週刊也終於在2006年1月24日遭到停刊。20年後,因緣際會,龍應臺有機會以《你不能不知道的臺灣》一文,在中國大陸點起另一把野火。可惜這把野火很快就遭到當局氣急敗壞地全面撲殺,只要和龍應臺文章相關的任何正面議論都被封殺。兩天後,龍應臺沮喪悲忿地寫下了另一篇文章《請用文明說服我》,在數個華人城市中同時刊出。《請用文明說服我》還在華文網路世界裡,像一把野火一樣快速的蔓延。20天之後,《冰點》復刊,但主事者已被調職。
在《你不能不知道的臺灣》這篇文章裡,龍應臺說民主在臺灣,已經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價值觀的認同。她這麼描述:臺灣人已經習慣生活在一個民主體制裡。民主體制落實在茶米油鹽的生活中,她說,臺灣的政府大樓,是開放的,門口沒有衛兵檢查他的證件。進出政府大樓,猶如進出一個購物商場。辦好了事情,還可以在政府大樓裡逛一下書店,喝一杯咖啡。坐在中庭喝咖啡時,可能剛好看見市長走過,可以奔過去,當場要一個簽名。
龍應臺說,如果這個臺灣人在市政府辦事等得太久,或者公務員態度不好,4年後,他可能會把選票投給另一個市長候選人。她說:他要出國遊玩或進修,是一件極其簡單的事,不需要經過政府或機關單位的層層批准,他要出版一本書,沒有人要做事先的審查,寫作完成後直接進印刷廠,一個月就可以上市。他要找某些資訊,網路和書店,圖書館和各級檔案室,隨他去找。圖書館裡的書籍和資料,不需要經過任何特殊關係,都可以借用。政府的每一個單位的年度預算,公開在網上,讓他查詢。預算中,大至百億元的工程,小至電腦的臺數,都一覽無遺。如果他堅持,他可以找到民意代表,請民意代表調查某一個機關某一筆錢每一毛錢的流動去向。如果發現錢的使用和預算所列不符合,官員會被處分。
在龍應臺的描述裡,臺灣人習慣看到官員在離職後3個月內搬離官邸或宿舍,撤去所有的秘書和汽車,取消所有的福利和特支;臺灣人習慣看到官員為政策錯誤而被彈劾或鞠躬下臺;臺灣人習慣讀到報紙言論版對政府的抨擊、對領導人的詰問,對違法事件的揭露和追蹤;臺灣人習慣表達對政治人物的取笑和鄙視。龍應臺進一步指出,臺灣人不怕警察,」因為有法律保障了他的權利。他敢買房子,因為私有財產受憲法規範。他需要病床,可以不經過賄賂。他發言批評,可以不擔心被整肅。他的兒女參加考試,落榜了他不怨天尤人,因為他不必懷疑考試的舞弊或不公。捐血或捐錢,他可以捐或不捐,沒有人給他配額規定。……
臺灣的民主體制已落實在人民生活中,是大陸民眾嚮往已久的期盼。
2005年以《你不能不知道的臺灣》一文,在中國大陸點起一把民主人權的野火。3年後兩岸直航,大陸民眾陸續赴臺體驗民主社會生活,將心中點燃的那把民
主自由的聖火帶回神州,照亮中國大陸。這種趨勢無法抑制。而這,也才是中國人真正的福祉。
兩岸互通文化影響的深層意義,值得深思。
對很多西方人來說,他們經常從海峽兩岸的衝突來認識臺灣。事實上,臺灣保持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不僅僅是在中國大陸裡看到的、部分在文化大革命時遭到破壞而重建的宮殿等建築,而是一種中華民族原汁原味、沒有遭受到馬列腐蝕的文化。
因此,兩岸三通表面上帶來的是經濟上的影響,但實質上更深層次的是在文化方面的影響。赴臺灣的大陸遊客的收穫不只是觀光,照一張好照片。
隱藏在他們的腦海中對臺灣的印象,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