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最大的危險在於腐敗,而消除腐敗的土壤還在於改革制度和體制」。有媒體稱,這是溫總理記者會說的一句大實話。
其實,這句大實話我們已經說了很長時間了。貪官污吏,貪污腐敗,已經成了中國政治經濟生活中一個突出的大問題,成了社會的熱點和矛盾。反貪腐,清吏治,已經成為執政黨和政府無法迴避必須面對刻不容緩的治國大事。既然腐敗已經成了中國社會「最大的危險」,腐敗不除,國無寧日,那麼反腐就具有最迫切的政治意義。不清除腐敗這個毒瘤,中國的發展和穩定就會出現大問題,這是全黨全國人民的一個共識。
那麼,反腐敗,如何反?答案林林總總,措施不一而足。靠紀委,靠反貪局,靠監察,靠法院,或者是靠領導的開明和決心?從這多年的實踐看,人們對這些似乎都沒有多大的信心,而腐敗越反越多越來越氾濫似乎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次溫總理告訴我們問題的實質了,「消除腐敗的土壤還在於改革制度和體制」,癥結還在制度和體制上。不在制度上嚴格限制和制約權力,不在體制上劃清權力和市場的界限,不在法律上取消特權和特權的濫用,其實是沒有辦法從根本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的,建立再多的反腐機構都沒用。
問題在於,這些道理我們都很清楚了,「改革制度和體制」,改哪裡,如何改?敏感內容太多,似乎沒人說得清楚。說不清楚倒還罷了,總得要遵循一個基本的方向吧?這個方向就是逐步減少政府參與和干預經濟的行為,逐步擺脫市場主體「離開政府寸步難行」的局面,把市場從政府的禁錮下解放出來,做生意是市場的事情,與官員沒有什麼關係,腐敗自然就減少了。但聯繫到近年來的實踐,我們壓根就沒朝著這個方向走,而是走向了一個相反的方向。不斷強化的宏觀調控,無所不在的行政干預,日益膨脹的政府和官員權力,無所顧忌的對於經濟生活的參與和干預,成了我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常態。從中央到地方,當一級級的官員們打著民生的旗號理直氣壯地干預市場干預經濟生活的時候,當市場及其參與主體一次次地成為權力的俘虜的時候,你還能指望沒有特權,不發生腐敗?
腐敗的根源是什麼?根源就是至高無上的政府權力,就是無數個正義理由後面權力的濫用,就是權力對於市場的蹂躪和侵蝕,就是政府特權演化出來的官員特權。當我們的政府越來越成為萬能政府的時候,你怎麼能阻止官員成為萬能的官員?當官員憑藉政府的餘威,以正義的化身行使他的權利的時候,特權與職權的界限在哪裡?當官員的權力以方針政策為依托無所不能的時候,你還怎麼能夠阻止他不去貪污和腐敗?在壓倒一切的宏觀調控面前,還有法律和群眾監督的地位嗎?
說句實在話,在反腐問題上「改革制度和體制」,現階段人們真還沒有這個奢望,只是祈求不要再強化政府和官員的權力了。計畫經濟體制下政府什麼都管,解決了什麼問題了嗎?改革開放建立市場經濟減少政府干預,很多問題不是解決得很好嗎?要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反對腐敗,恐怕還得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辦,那就是在市場和權力之間築起一道厚厚的防火牆。不管你採取哪種體制,都得遵循這個原則。符合這個原則就是好體制,不符合這個原則,說得再好也沒用。
我們一直在反腐,我們一直在強化政府的權力,這就是當前的問題和矛盾。政治挂帥,唱紅打黑可以解決腐敗問題嗎?我看很難,因為我們的經濟基礎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市場的存在和發展已經是中國一個不可改變的大趨勢。妄圖以政治的回歸尋找我們未來的出路,這大概和瞎子摸象差不多。到底怎麼辦才好?制度和體制的改革固然是根本,但目前就是說說而已。最起碼的,就是遵循減少和限制政府權力這個大方向。離開了這個大方向,腐敗就是一個無法根治的大毒瘤,恐怕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了。
權力還在擴張,腐敗還在蔓延,中國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