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唐詩」作為中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穿越時空,經過千年的歷史,依然散發著耀眼的智慧光芒。唐詩中尤以清代蘅塘退士編撰的《唐詩三百首》最為著名,廣為流傳。從五萬首唐詩中凝練摘選出三百餘首膾炙人口之作,沒有宏大的心胸和氣魄實難完成。
《唐詩三百首》定本後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本,雖然讀起來朗朗上口,卻因為註疏印本較少,讓人讀來不解其意。縱觀多家唐詩註疏,其中以上元陳伯英女史的註疏本最受歡迎。讀了陳伯英的註疏本《唐詩三百首》,才知道作詩不可一字無來歷,讀詩不可一字不考核也。每次讀唐詩,都覺得回味無窮,含義深遠。
「李杜詩篇萬口傳」,《唐詩三百首》的第三位作者就是杜甫。杜甫是和李白齊名的詩人,世稱「李杜」,二人也是志同道和的朋友。天寶三年(公元745年)夏天至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交流詩詞的同時,也一道去尋訪隱士高人。雖然杜甫的思想偏重於儒家,可是道家的思想對杜甫的影響也是相當之深的,從下面這首詩中就可以看出。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岱宗」引自《虞書》:東巡狩至於岱宗。《五經通義》解釋:宗,長也,為群岳之長也。《前漢.郊祀志》:岱宗,泰山也。按:泰山,在山東泰安州。泰山歷來被認為是群岳的首領,是與天溝通最近的地方,也是神明聚集最多的地方。所以歷代帝王才會選擇在泰山封禪,以示自己的功德於天上。泰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史記》記載: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所以山東也被稱為齊魯大地。一、二句描寫登上泰山,看到泰山橫跨齊魯大地,青山巍峨的樣子。三、四句讀起來很費解,但卻感覺很玄妙。翻譯成天地神靈令泰山充滿神奇靈秀,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了晨夕。可是,如果聯想到杜甫的修道背景,「陰陽割昏曉」又可以理解為陰和陽把時間分割成黃昏和拂曉,陰氣上升陽氣下降則為黃昏的開始,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則為拂曉的開始,而泰山正是這陰陽交替的分割點,所以天地才把神奇靈秀的造化賦予了泰山。泰山的雲不是一般的雲,《公羊傳》記載: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天下者,泰山之雲也。從天亮到早飯時,不到一個早晨的時間,泰山的雲就可以遍佈天下,站在泰山上看雲,自己身在雲層之中,泰山之雲彷彿在胸中動盪。看到遠處的飛鳥歸巢,直到眼眶欲裂,飛鳥消失為止。全詩每一句都是為「望」做註解。最後兩句借景抒懷,人生也應該登凌絕頂,這樣才能把周圍的群山一覽無遺,囊括於心。此句與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暗合,也是表明作者希望自己也能夠攀登人生高峰而「小天下」的遠大抱負。
與李白不同,杜甫屬於「苦吟」詩人,句句彫琢,凝練心智精華,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富於變化,藝術手法多種多樣,所以杜甫的詩歌被認為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望岳》這首詩就讓我們認識到杜甫煉字煉句的高深功夫,讀起來字字珠璣,意境深遠。
點擊論壇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