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美國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通過,修正案第一款即規定:「凡在美國出生或歸化美國的人,均為合眾國和他們所居住州的公民。」
140餘年後,因為這條修正案的鼓勵,一些年輕夫婦從中國內地出發,選擇把腹中的生命誕在地球彼端的土地上。
他們希望用人力改變「天意」,讓這個擁有美國護照的孩子,從來到世間那一刻起,便有機會享有美國的優質教育、福利與居住環境;與此同時,一個為之服務的赴美生子產業鏈也逐漸發展起來。在不乏「灰色」與投機的色彩下,中國父母和商家們各自追尋著自己的夢想。
但讓人深思的是,在移民熱的背景下,「赴美生子」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一國公民對其所屬國家公共服務與社會環境的評價,當現實讓他們無可奈何時,他們選擇了「用腳投票」。
製造「美國人」
在一些赴美生子的家庭眼中,這是一項「回報率比搶銀行還高」的投資行動。他們希望儘自己所能來改變孩子的命運,讓他們的孩子在出生時便站在最優的「起跑線」上。
「我是濟南人,也是美國人」,兩歲半的聰聰已經學會了這樣介紹自己。聰聰的母親王靜曾是一位婦產科醫生,2007年末利用一張商務簽證去了美國。這項耗時三個月、花費近20萬的「投資」,回報給她的是一個擁有美國護照的兒子。
「當然,對於濟南人和美國人究竟有什麼不一樣,聰聰還不知道。」王靜說。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是由代辦赴美生子業務的服務商們歸納的:成為美國人,能享受 180多個邦交國入境免簽證、享受美國13年義務教育、進入美國大學學費節省上百萬人民幣、享有各項社會福利措施、住低價高品質的老人公寓,甚至在其他國家政局動盪時,即使航空封鎖亦享有優先搭機離開的權利⋯⋯總之,「投資回報率簡直比搶銀行還高」。
1868年生效的美國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規定,任何在美國出生的嬰兒,不論其父母的種族以及是否擁有合法身份,都自動成為美國公民。受此「落地公民權」吸引,有業內人士統計,最近兩年,每年約有四五百位中國大陸媽媽持旅行或商務簽證赴美,在洛杉磯、舊金山等地的月子中心生下她們的美國孩子,嬰兒滿月後再帶回國內撫養,完成她們的「生產之旅」。
條條理由選美國
「哢嚓」一聲,2B鉛筆的筆芯斷了,可答題卡還沒有塗滿;作文在寫最後一段,可是題目總是想修改,手忙腳亂中,教室鈴聲驟然響起——這是時常驚醒上海姑娘李琳的噩夢,那是高考的「苦難歲月」長久留下的「遺產」。如今已經30歲的李琳在上海一家外資企業做財務工作,儘管已經離開校園多年,卻仍然擺脫不掉那些陰影:「我是被國內的教育制度折騰得死去活來了。」
三個星期前,她不經意間看到報紙上有到美國生子的服務信息,立刻決定要成為一名實踐者。她詳細列好了自己的計畫:為不讓公司知道,她準備以別的理由獲得公司開具的在職證明,以申請簽證;懷孕後,再托醫院關係向公司獲得至少三個月的病假許可,前往美國生產。
當然,這其中的可變因素仍然很多。 她擔心家裡的活動資金可能不夠,「中介說的兩萬美金應該不夠,得再存幾個月錢準備三萬美金才行」;她只去過新加坡、韓國等亞洲國家,擔心簽證被拒;她還在苦苦尋覓性價比較高的月子中心,「畢竟是一個人單槍匹馬,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家生孩子」。
不過,這些困難在「以留學生身份就讀國內高校、以美國人身份進入美國知名大學」的誘惑下,似乎不值一提,「想到孩子可別走咱的老路,能讓他輕鬆一點是一點,我就覺得這折騰得值。」
一切為了「孩子」,尤其是,當這個還未出世的「孩子」將會成為家裡老二的時候。
同樣住在上海的陳馨本來從未想過「一胎制」有什麼不妥。她受著「計畫生育」的教育長大:小學課本上就講,我國地大物博,人均資源佔有量卻總是世界倒數;春節晚會,她也會看著「超生游擊隊」發笑。然而,當她知道第二個孩子已經孕育時,事情卻不一樣了。「如果沒有一胎制的政策,我會希望有兩個孩子,我很期盼兩個孩子在家打鬧嬉戲,長大後也能有個相互扶持。」她說。
陳馨試想過很多可能性。懷孕時得避開居委會的耳目,是擔驚受怕地在家待產,還是躲回鄉下老家去?生了之後要罰款,根據《上海市社會撫養費徵收管理若干規定》,將按夫妻雙方實際年可支配收入的三倍徵收。「反正要罰款,不如拿了這筆錢去國外生」,有海外留學背景的老公很快做了決定,「既然國內不能要這個小孩,我們就把他(她)生到美國去。」
更好的教育、「合理合法」的二胎,是眾多赴美生子媽媽們的首要考慮,而其他理由則不一而足。聰聰的媽媽王靜,曾在國內一家大型醫院婦產科工作。因為床位緊張,只有臨近生產狀態的孕婦才會被送到待產室, 「反正脫光了,有時候給你蓋床被單,有時這都沒有。很多家屬就在外面等著,就這麼從人堆裡推過去了,讓我感覺挺沒尊嚴的。」王靜至今仍有心理陰影。
還有的準媽媽只是「靈機一動」,比如公司恰好派去美國商務出差;或是赴美求學、培訓交流。更有出人意料的理由——「可以逃離婆婆老人家的魔掌」。有媽媽在網上留言說,「免得老公在家‘裡外不是人’,免得為婆婆一知半解的月子知識而吵架,讓坐月子就像在作戰一樣」。
精英媽媽群
2007年末,懷孕七個多月的王靜終於站在溫暖的加州陽光下。從簽證到飛行、再到入關,整個過程是嚴格按照中介的囑咐進行的:確定懷孕後立刻預約面談,避免簽證官看出跡象;最晚臨產兩個月前動身赴美(如果肚子太大還得提前);入關時穿深色上衣,手臂上最好再披一件外套遮擋:在真正踏上美國國土前,「生孩子」還是準媽媽們必須千方百計隱瞞的秘密。
一旦跨過這個難關,便有月子中心派來的專車在機場迎候,媽媽入住後甚至可能有個小小的歡迎會:「生孩子」又立刻變得天經地義、正大光明。
月子中心在美國紐約、舊金山、洛杉磯等地均有分布,以洛杉磯地區最為集中。它最早專供移居美國的當地臺灣人坐月子,後來才漸漸接待從臺灣本土、從大陸來美國生孩子的媽媽們,提供食宿、交通、聯繫醫院、等全套服務。
王靜入住的,便是由一位四川人開辦的、第一批成立的月子中心。每天早八點起床、晚十點睡覺,每週一三五產檢,二四去附近語言學校上課。一週還有三次外出購物的美妙時光,日子舒適得「就像回到住在宿舍的大學時代一樣」。
不過,她們的居住條件遠非大學宿舍可比。王靜所住的、帶有獨立衛生間的小套雅房,與另一位準媽媽共用客廳、陽臺與廚房,每月租金是兩萬元人民幣。如果是坐月子,還要加收一萬八千元。
在國內,王靜做的是外貿生意。未婚的她向簽證官出示的資產包括,一套60平方的房子、一輛十二萬的福特汽車、二十多萬存款以及相同金額的年收入證明。
在那些去美國的內地媽媽中,王靜的經濟狀況似乎只能算這個群體的「下限」。一些媽媽去奢侈品打折店,一次便刷掉六七萬人民幣;買的嬰兒奶粉、衣服、傢俱,不得不租用集裝箱運回國內;還有的媽媽,生完孩子出了醫院,直接讓司機拉到拉斯韋加斯,在賭場裡一天就可以輸掉幾十萬人民幣,「有很多人真的非常有錢,很難想像」。
一家洛杉磯月子中心的老闆Andy告訴《中國新聞週刊》記者,這些財力充實的媽媽們,大部分來自北京、上海、廣州和其他省會城市,她們大多出生於1975至1985年間,「三成左右有出國或留學經歷,二成英文流利」。
「大多是企業老闆、外企主管、政商名流、醫生、律師、會計師、教授等等。」在國內最早從事赴美生子中介服務的趙玲玲表示,能夠有意願、有條件且能成行的父母,在廣大的人口基數中,「還是少數富裕父母中的少數人」。
来源:中國新聞週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