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週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
媒體大亨梅鐸今年8月夢斷中國,而比梅鐸弱勢得多的臺媒,企圖試水大陸,成功勝算不知有幾分。圖為去年10月,梅鐸與胡錦濤共同參與世界媒體峰會的畫面。Getty Images
在中國輿論管控不斷收緊且有文字獄興起之時,臺灣政論雜誌《新新聞週刊》將出資1,200萬元人民幣,與中國官方雜誌《中國新聞週刊》一起創辦一本新聞文摘雜誌,暫定名為《看》(I LOOK)。《新新聞週刊》董事長周天瑞在北京表示,雙方已經於10月11日簽署合作協議,未來的發行範圍以大陸為主,在臺灣則要先觀察市場反應,但不排除在臺灣發行的可能性(編按:如在臺發行,將侵犯本刊商標權)。
臺灣媒體能夠自外於大陸的新聞管控嗎?
受到網路的影響,世界各國傳統媒體都在辛苦求存。今年10月,美國經營了181年的《費城詢問報》和《每日新聞報》正式關張,報界翹楚《紐約時報》也表示將在未來某時停止紙版印刷。多年來就陷入困境的臺灣媒體,不論是電視、報紙、還是雜誌渴望到大陸發展。
這次合作引起關注,在於其合作形式特殊,以前多是中資介入臺灣媒體,這次卻是臺媒進入大陸。此舉被臺灣媒體評論為「顛覆兩岸新聞交流模式」。意指臺灣媒體進入大陸,對大陸的新聞自由、言路開放是否會產生某些影響,即臺媒在報導中國問題上比大陸媒體放得開一些。
進入中國傳媒市場必須考慮的三個問題
一、臺灣媒體只要有中資介入就受到種種干預,這種干預到了中國大陸只會更嚴重:
早在2005年10月27日,《Taiwan News》發表一篇報導,題目是〈中資介入臺灣媒體,日本媒體也關切〉。該文由資深媒體人楊士仁先生具名撰寫,據該刊介紹,楊士仁兩年前就曾撰寫類似報導,指稱「中資介入臺灣十七家媒體?情治單位掌握可靠訊息,中方大舉滲透輿論重鎮。」該文被廣泛徵引,立法委員也引用該項報導作為質詢的依據。據作者介紹,其撰寫的「中資介入臺灣十七家媒體」文章,資料均來自臺灣情治部門的機密文件,該機密文件標題為〈國內報社、雜誌、電視等媒體接受中共或中資資助續況〉。
此後,臺灣經常有中資干預臺媒的各種消息傳出。就在今年1月,《中國時報》總編輯夏珍因「A咖對C咖」的新聞遭到撤換,就有傳聞說是中國大陸介入臺灣媒體所導致。據臺媒透露,東森得易購董事長梁馬利有中共共青團的背景,父親是中共軍方幹部,梁馬利在東森開會時甚至要求幹部宣讀毛澤東語錄。這些消息讓中國勢力介入臺灣媒體的現象正式浮出台面。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副教授陳順孝指出,蔡衍明接手中時集團後,以「啦啦隊」方式報導中國事務,「極度篩選對中國正面的新聞」,對中共打壓人權的新聞,幾乎不予報導。陳順孝舉例,四川地震一週年前夕,中國維權人士譚作人只為想瞭解川震傷亡人數,就被中共逮捕,以顛覆國家的罪名起訴、重判,中央社、《自由時報》等國內媒體都有報導,但在中時知識贏家資料庫卻搜尋不到。同一時間,中時大力報導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宣示四川重建工作將提前一年完成。
在臺灣,臺灣媒體還是身處主場,都難脫中國政府「啦啦隊」地位;到大陸之後,臺灣媒體完全是客,而且是比梅鐸弱勢得多的客,其受到的限制只會更多。
二、比台資更硬的外媒黯然撤離中國市場:
這方面最著名的事例是美國傳媒巨頭新聞集團梅鐸。2010年8月9日,美國新聞集團宣布,將三家中文電視頻道控股權出售給中國私募機構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以下簡稱「華文產業」)。根據協議,華文產業將獲得新聞集團旗下星空傳媒所屬星空衛視、星空國際和Channel V中國大陸頻道等三家公司的控股權,以及星空華語電影片庫。這一事件宣告梅鐸正式退出中國傳媒市場。
現年79歲的梅鐸從澳洲一家地方媒體起步,之後進軍英國並控制主流媒體,再布局美國市場,成為當地最大新聞媒體之一,幾十年間,梅鐸成功打造出自己的全球傳媒帝國,一直青睞中國市場。從1993年至1995年耗資8億多美元,在李澤楷手中先後買下香港衛視,更名為星空傳媒。其間經歷過無數公關,直到2003年,星空傳媒才獲准在華南部分地區和星級酒店推出中文頻道。但此後2005年星空傳媒收購青海衛視的廣告經營權,並試圖將旗下部分節目借道青海衛視在全國範圍內落地,此舉很快被國家廣電總局叫停。這些年來,星空傳媒在中國市場幾乎顆粒無收,如今收視群體僅有300萬戶。梅鐸早些年曾抱怨說,他們在中國市場撞上了「磚牆」。
三、《新新聞》的自我設限不可能使其具有競爭優勢:
外資媒體如果想在中國受歡迎,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報本國媒體不能報導之新聞,對這一點,《新新聞》掌門人也很清楚根本辦不到。據臺灣中央通訊社報導,《新新聞》董事長周天瑞表示,未來進軍中國的刊物的新聞選材將注重大陸公共政策問題的實質面,將大陸各地媒體探討的問題以文摘的方式呈現後,再根據議題追蹤報導。他為自己設定的底線是「只要不觸碰大陸的中央政策,媒體幾乎沒有約束。」
問題是,一旦設定這條底線,《新新聞週刊》與《中國新聞週刊》聯合辦的這家雜誌不僅沒有什麼優勢,反而會在競爭中落於下風。中國現在不是沒有好媒體,南方廣州就有《南方週末》等南方系列,此外還有《財經》、《經濟觀察報》等不少有看點的媒體。《新新聞》辦的這家雜誌在資源與新聞源方面,很難與這些媒體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