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了,搬出去或者是自己租房居住,或者是和戀友合租居住,這對於海外新華僑家庭的父母來說,都是一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事情,可能還有一種「說不出來,道不出來」的感覺。筆者瞭解到一些新華僑家庭中,面對這種情況,有的父母有事沒事會給搬出去居住的孩子打電話,傳遞種種關心,有的則是以各種各樣的原因三天兩頭往回叫孩子,還有的在孩子與同居者發生矛盾時立即站出來表示支持孩子,更有的抓住孩子是吃中餐長大的「胃口弱項」,在家中精心烹飪中餐,以此讓孩子增加回「娘家」的次數。這些,對父母來說,都是一片心意,特別是對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新華僑父母來說,他們憑藉著艱辛打拼把孩子在異國他鄉帶大並看著孩子成長後,實在捨不得孩子走出這個「娘家」,這番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筆者也瞭解到,有的新華僑華人孩子的戀人因此感覺對方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總想回家」,「怎麼都不喜歡我做的飯」等等,兩個人分道揚鑣了。儘管這個時候,新華僑華人父母會鼓勵孩子,「沒有關係,咱們不比誰差,不愁沒人找咱們」,但孩子心中的那份情感傷痕,則不是這一兩句話就可以解決的。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做「兒大不隨娘」,說的就是孩子成長的道理。如果新華僑華人帶大的孩子都是總在身邊的「乖乖男」、「乖乖女」,這個孩子的成長道路肯定會有問題的。中國人喜歡講「院子裡養不出千里馬,花盆裡栽不出萬年松」,日本人則喜歡講「願他成為好孩子,就讓他去旅行」。這些,實際上都是在講一個青年成長的心理「斷乳期」,海外華僑華人青年的「斷乳期」可能要更長一些、結束得更晚一些,但這個過程與結果是不可避免的。
海外新華僑華人子女大都是在所在國出生或者長期居住的。他們身上秉承著中華民族的血液和生活文化習慣,但為了日後的生存與發展,他們必須融合到當地切實的生活之中。這種搬出去居住,實際上是孩子們真正融合當地的一種嘗試。此前,儘管他們已經在學校、職場與所在國的人有大量的接觸,但他們內心深層的港灣還是自己的「娘家」。在這種時候,新華僑華人父母應該堅定地支持孩子邁出這並不容易的第一步。
當然,新華僑華人的這種支持不應該是盲目的。首先應該知道孩子到底住到了什麼地方,然後和孩子商定好聯繫的方法,進而可以和孩子預定週末或者節假日回家的日期,告訴孩子「常回家看看」的道理。與此同時,經濟上相對減少干預,聯繫上自然減少次數,餐飲上刻意減少中餐,這些,肯定有於心不忍的地方,但卻是新華僑華人父母讓搬出去的孩子能夠成長而不得不做的雖小卻心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