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當今的中國人什麼是最常見的詞彙,這些詞彙又反映了社會的焦點問題,那麼最有可能當選的詞彙第一是腐敗,第二是維穩。
腐敗是中外古今形形色色的政府都會得的病。不但是政府,只要和權力沾邊的組織,就會有被權力腐蝕從而發生腐敗的可能。例如歐洲中世紀的基督教會本來應該是神聖的,但就是因為手中掌控了不受限制的精神和世俗權力,用出售贖罪券的方式聚斂財富,結果引得民怨沸騰,導致了宗教改革和教會的分裂。
中國歷史上因為腐敗而失掉天下的專制王朝數不勝數。這也就是「腐敗」一詞的本義:腐導致了敗,敗是因為腐。貪贓枉法不但激起民怨,而且使得官僚制度變得龐大臃腫和顢頇無能。在冷兵器時代,民眾的反抗能力和官府的鎮壓能力之間的差距並不大,所謂「揭竿而起,斬木為兵」。用現代話語來說,只要農民和其他對朝廷心懷不滿的人組織起來,就可以輕易加入對社會政治資源的再分配。中國歷史上多次農民起義就是專制王朝的「腐」導致「敗」的過程。
但今天不同了。今天中國一黨專制下的貪腐在深度和廣度上可以說超過了過去的皇權專制。但這樣空前的「腐」並沒有導致「敗」。這是因為有我們開始時說的「維穩」那兩個字。什麼叫「維穩」?用我們過去習慣的,今天也還用來描繪「反動政權」的話來說,就是「用一切手段竭力維護自己的統治,鎮壓人民的反抗」。
這樣就造成了「腐而不敗」的現象。現在已經不再是冷兵器時代,而是一個高度技術化和工業化的時代。國家擁有龐大的鎮壓機器和社會監控機制,在政治資源的分配和佔有上處於壓倒性的優勢,尤其是在暴力工具的佔有和使用上;而政治反對派可能一般只在言論和社會動員方面—即所謂的「民心」--佔有一定的優勢。一般來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政府和暴力機構內部不發生有利於反對派的變化,那麼政局的變革是很難實現的。1989年以後在蘇聯東歐和中國發生的情況就說明瞭這個問題。
所謂「維穩」就是為了防止「腐」變為「敗」。「腐」不要緊,只要不「敗」。或者,「腐」沒有到引起「敗」的時候就不是大問題。最近網路上流傳著一條消息,說中國的維穩經費已經超過了軍費,成了天文數字。這條消息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是相一致的。這只要看看各地發生群體事件甚至地震等自然災害時,武警部隊常常是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處置問題的。這就不免讓人們產生一個問題:全國到底養了多少萬武警?
這就是中國特色的「腐」而不「敗」。這樣空前規模的「腐而不敗」是建立在1989年天安門運動被武力鎮壓對全社會造成的威懾性效果之上的。「腐而不敗」最有可能的後果就是「腐爛」,即政府組織的潰爛和社會道德的淪喪。用中國社會學家孫立平的話來說就是「社會潰敗」。所謂腐爛或潰敗和腐敗不同之處就在於前者能維持很長時間,而後者則很快會崩潰,產生一個新體制。今天中國面臨的一黨專制下貪腐問題持續惡化,但政府權力依舊控制著全社會,政治反對運動仍然在政府控制下被邊緣化,與此同時整個社會道德繼續滑坡,這些就是這種「腐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