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特約記者李元翰綜合報導】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7月30號表示,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此,一些專家學者提出質疑。中國官方統計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一直被外界指責缺乏可信性。今年上半年全國GDP數據,又曝出與各地GDP統計不符的現象。
中國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4.99萬億美元,接近日本的5.07萬億美元。根據國家統計局7月份公布的數據,儘管中國今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長出現放緩,但上半年的經濟增長仍達到11.1%。
此前,聯合國亞太經濟委員會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別預測,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將達到9.5%以上,並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英國國家經濟與社會研究所日前也在一份報告中認為,按照購買力計算,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30號對胡舒立主編的《中國改革》雜誌表示,30多年的經濟迅速發展讓數億名中國人實現了脫貧,但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應該有自知之明。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系教授胡星斗對自由亞洲電臺說:「GDP雖然高,但是人均收入確是在世界上排名靠後。而且中國工人的工資和農民的收入佔GDP的比例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中國的GDP的水平很高並不能反映人民的富裕程度。確實應當叫做國富民窮。」
中國的人均GDP目前只有約3800美元。而中國政府今年的財政收入預計將高達8萬億元人民幣,居世界第二富有。有調查顯示,中國最低年收入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在世界183個國家和地區中排158位,甚至低於32個非洲國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對美國之音說,在中國GDP持續高增長的背後,貧窮的民眾比率非常高,北京等大城市的低收入民眾佔80%以上。
他認為,中國近些年GDP的快速增長主要靠房地產拉動,如果中國的房地產泡沫不擠破,中國的GDP數據再高也是沒有用的。
易憲容表示,現在的問題是政府一方面出臺政策,控制房地產市場無序擴張;一方面又把房地產業做為GDP增長的工具。從根本上說是政府把GDP做為考核官員政績的理念沒有改變。
截至7月31號,全國29個省區市公布今年上半年GDP數據,總數為18.01萬億元人民幣,遠高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GDP數據。加上未公布數據的上海和貴州,估計31省份之和比全國GDP多出1.53萬億元。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指出,各地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打架」,本質上還是考核體制導致地方政府惟經濟論,使得各地數據出現「摻水」的可能。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接受新唐人採訪時說:「中國政府定下保7%、保8%、保10%的數字時候,是為了達到政治上的含義,而地方也是一樣,整個社會的官僚階層現在已經形成這樣一種習慣性的做法,造假不會被懲罰,也不會被譴責。」
中國知名經濟學家劉正山表示,地方政府要想保證GDP增長的硬指標,見效最快的手段就是加大投資。中國GDP增長嚴重依賴貨幣投入,跟政府一貫的經濟發展思路有關。
劉正山博士指出,老百姓的消費在GDP中所佔的比例一直是下降的。在鋼鐵水泥等行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下,為了追求GDP的高數據,而繼續投入大量資金,只能產生更大的低效率,是另外一種浪費,這種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最新數據,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而中國對此提出質疑,不承認這一研究結論。
不過,易綱承認,中國經濟的問題是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這就是為什麼現在要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增長率肯定應該逐步慢下來,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比較小。他指出,中國目前資源和環境的約束已經到了空前緊張的地步。
溫家寶總理7月份表示,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性和復甦的艱難程度都超過預期,中國的宏觀調控面臨的「兩難」問題增多。
中國官方經濟學家提出,中國經濟目前主要面臨六個「兩難」局面:包括「保增長」與「調結構」;穩定通脹與物價上漲壓力;「控房價」與「保經濟」;工人加薪與製造業下滑;人民幣升值與出口不穩定等。
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中國今年經濟增長從第二季度開始放緩,將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減少中國對進口鐵礦、工業原料和其他外國產品的需求。中國經濟將實現軟著陸、還是硬著陸,受到全球市場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