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日本首相鳩山辭職的新聞,腦海中閃出前日相中曾根康弘評斷(預測)鳩山命運的名言:鳩山的理念像「奶油冰淇凌」,味道甜美但很快就會消融不見。但鳩山也實在「消融」得太快,從去年九月當上首相,做了還不到九個月。
日本首相多「短命」,過去四年,就有五個首相,平均每年換一個多。這不僅是政治人物本身的問題,也跟「內閣制」有關,因在這種體制下,首相不是全民直選產生,而是由國會多數黨的黨魁出任,所以黨內總是有權爭的暗流,因為誰當上黨魁,誰就成為首相。另外,這個國會多數黨如席位沒過半,還要聯合其他小黨組閣,而任何小黨退出,內閣就可能垮臺,首相做不下去。像亞洲的印度(按人口是全球最大民主國家)也是內閣制,就不斷有倒閣、小黨退出而導致總理換人,或被迫提前大選的勞命傷財情形。
這次鳩山辭職,也是由於其聯合內閣中的一個小黨退出,再加上他所屬政黨內部權爭,迫使他下臺。
鳩山完全沒有領袖能力
日本過去四年有五個首相,而美國四年才選一個總統。美國總統在任期中,只要不被國會彈劾或暗殺等意外發生,一般都會做滿,絕不會出現日本這種國家元首走馬燈的政治景觀(近年日相做得最長的是小泉,但也只做了五年半,比美國一屆總統任期多一點)。
鳩山下臺的原因,他自己解釋說,是由於「駐日美軍天普間基地遷移」和「政治獻金」這兩大問題,但從根本上說,是他理念不清、優柔寡斷,完全缺乏領袖能力(Leadership)。這從他寫的書就可找到線索。鳩山在《我的自由主義——友愛革命》中說:「近代歷史可以視為選擇自由還是平等的歷史,自由多了就失去平等,平等太過就失去自由。」那鳩山做怎樣的選擇?他提出一個抽象、虛無縹緲的政治理念,叫做「友愛」,把它當作「自由與平等」的結合體。鳩山在書中說,「我反覆強調自由主義就是愛。這裡的愛是指‘友愛’」。
鳩山對自由主義的理解完全離譜。因為自由主義的核心價值是自由,是人的選擇權利。正如作為美國建國之本的《獨立宣言》所說,是人的「生命,自由,追求幸福」的權利。正因為自由主義的核心價值是人的自由,所以西方才發展出保護私有財產、最有效促使個人勞動成果(包括思想成果)自由交換的資本主義。今天西方左派、右派兩大理念和勢力的鬥爭,也就是圍繞在自由與平等,哪個為核心價值的認知上。
自由的價值高於平等
左派強調「平等」,把它作為主要價值。所以左派要大政府、高稅收(從中產階級和富人那裡強行徵收)、高福利(對社會財富進行二次分配)。右派強調「自由」,把它作為根本價值,所以右派追求小政府,最大限度限制政府規模、減稅、充分的市場經濟。兩者的根本區別是,左派朝向社會主義,右派堅持資本主義。
堅持自由,不等於放棄平等。而是只有在堅持自由下,才有相對的平等;而且主要是機會平等,而不是財富均等。人的才能不同,更方面都有差異,強求財富均等,不僅不公平,更不道德,實質也做不到,除非像斯大林、毛澤東、柬共波爾布特那樣,用暴力強行均貧富,結果是大家一起受窮,同時也都被奴役。
鳩山連這些基本的道理等沒弄明白,胡喊什麼「自由主義是友愛」。結果他上臺後,就愛錯了方向——疏遠美國,親近北京,提出國家戰略「脫美入亞」,要疏遠美國和西方,跟紅色中國拉近關係。
鳩山想另立「山頭」,結果被人民淘汰。他剛上臺時的支持率高達七成以上,一路跌至不到二成。最後這位首相只好識相地下臺。所以前首相中曾根康弘預測得一點也不錯,鳩山的「友愛」理念就像「奶油冰淇凌」,雖甜言蜜語,好像很對胃口,但很快就融化消失。前首相小泉說得更直接,競選時亂誇海口的鳩山「用自己的言語勒住了自己的脖子」。
陸克文是個「荒唐的傢伙」
和鳩山有點相似的是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他會漢語,所以給自己取了個中文名),他一上臺,也是跟北京拉關係,專家批評說,陸克文的對外政策是「以中國為中心」,圍著北京轉。但他倒沒有唱什麼「友愛」的高調,而是實實在在地推行均貧富的左傾政策。最近他的「資源暴利稅」政策就引起軒然大波,遭到商界和民眾的強烈反對。所謂「資源暴利稅」,就是陸克文政府要大幅調高對礦業的稅收,以「社會平等」為由,強行徵收企業的「超額利潤」稅。這種政策明顯將會損害澳洲經濟,因企業利潤資金多被政府收去,就沒法擴大再生產,難以增加就業機會,結果失業增高,經濟滯緩,最後大家一起受窮。
陸克文剛上臺時,民眾支持率跟鳩山一樣,也是高達七成以上,現已跌至45%,而不滿意的民眾,已達49%。據最新民調,如現在投票,陸克文的工黨支持率只有32%,而反對黨(聯盟黨)高達68%。陸克文的同黨幕僚,已開始挑戰他的權力,要把他從黨魁拉下。黨內大老甚至稱陸克文是個「荒唐的傢伙」,因他的激進政策,使工黨的民調支持率暴跌。研究領導能力的國際專家格雷.格勞瑞(Greg Lourey)說,陸克文只「善於辭令」。他可能也像「奶油冰淇凌」,雖油腔奶調,說得比唱得還好聽,但也是很快「融化」。
升起像火箭,跌落像拐棍
亞洲政壇的另一支「奶油冰淇凌」,是臺灣的馬英九總統。他兩年前就職時,民眾支持率也是高達七成以上,現已跌至只有二、三成,簡直要跟鳩山「比低」。美國學者認為,馬英九有「鳩山病」,上臺後更是推行「疏遠美國、親近北京」的政策,甚至要國共聯手,尤其是要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更導致強烈反對聲浪。在野黨提出,對重大紛爭政策,應該公投,但馬政府拒絕,於是藍綠對立、朝野對恃,更加嚴重。
馬英九競選總統時,曾信誓旦旦,說兩岸簽重大協議,先要求中共撤飛彈(現已增至一千多枚),甚至說他「燒成灰也是臺灣人」。但馬英九的高調,也像「奶油冰淇凌」,味道甜美,但很快就「融化」。他的民意支持度,當年升起像火箭,現在跌落像拐棍。以目前臺灣的民意走向,如現在大選,馬英九可能會成為「前總統」。前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最近在臺北的研討會上說,2012臺灣出現新總統,美國的對臺政策也不會改變,似乎在這位美國專家眼裡,馬英九也「融化」得差不多了。
亞洲、澳洲政壇的三支冰淇凌,鳩山已完全消融;陸克文融化了一半多;馬英九隻剩下一小截,不到三分之一。看來,不管多麼表面亮麗、味道甜美的「奶油冰淇凌」,最後都逃不過「融化」的命運。
2010年6月12日於美國
註:文章刊出當日,陸克文就已 「完全融化」,澳洲換了新總理,並是有史以來首位女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