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揚州的鹽商,鎮江的木客。」早在清朝中葉,鎮江就有了專門經營木材的客商。木客最早被解釋為 「山棲之精怪」。據明張岱《夜航船》載:「興國上洛山有木客,乃鬼類,形頗似人。自言秦時造阿房宮採木者,食木實,得不死,能詩,時就民間飲食」。後來則演變成,稱久居深山的伐木者為「木客鬼」。到了清代,則把販運木材的人統統稱作木客。
1865年,鎮江闢為商埠後,經營木材的客商更為增多,木材堆積成山,鲇魚套一帶成為存放木材的天然倉庫。當時到鎮江銷售木材的各路客幫,多如過江之鯽。鎮江經營木材生意的商戶也多如牛毛,這些商戶一般有兩種:一種叫木號;一種叫本行。木號,資金雄厚,自運自銷,專做批發生意;本行,代客買賣,包管包交,從中撈取佣金。關於木號,還有一種趣聞,即所有木號的招牌都是三個字,第一個字是店主人的姓氏,第二個字是炳,第三個字是記,家家木號都少不了一個炳字,如姓黃的開的木號就叫黃炳記,姓李的開的木號叫李炳記等等。
為什麼中間都要嵌一個炳字呢?原來開木號的最忌的是火,《五行》中南方謂之丙丁,屬火,火火相剋就是無火,因此木號老闆都以炳記為號,意思是圖個吉利。到了民國以後,叫炳記的商號已經沒有了,但所存商號尚有20餘家,大都集中在新河橋一帶。如東永興、聚成源、裕泰仁等。這些商號共同奉行的神明是龍王,並且用檀香木精製了一座龍亭以安放神位,每年的都天會出行期間,「龍亭」照例也要出巡一番,所過之處,頗引人矚目。
存放龍亭的地方叫龍亭會館,在今龍亭巷內。鎮江的木客不僅多,而且和鹽商一樣富有,因此民間都把鹽商和木客相提並論,關於木客富有擺闊的傳說很多。據說清朝道光年間,有個木號老闆為了要知府大人放寬所經營的稅帖,趁知府大人的萱堂太夫人八十大壽之際,命太太親自送去厚禮,不說厚禮之厚,單是太太從大門口下轎直到後廳,一路上都是綠色綾緞鋪地,其擺闊之氣焰,令人驚訝。在清代,每種木頭都有名稱,一般都是以木的性質和產地命名,據說有一種叫壽昌木的;卻並非如此。傳說壽昌是一位排工的名字,他姓丁名壽昌,年輕時即在鎮江木行當夥計,專放木排,技藝高超。他能把「龍泉碼單」背得滾瓜爛熟,「一目千根」,再多的木材,只憑一雙眼睛就能圍量出木材的根數和尺碼。他還能「看青山」,所謂「看青山」,即木材在山上尚未開伐時,就可以估出這塊青山有多少木碼。他也是一位老練的「打鼓佬」。「打鼓佬」是行排的指揮,以擊鼓為號指揮排的行動。木排從上游放排到下游,歷經艱險,吃足辛苦,但也有輕鬆的時候,當木排衝過急流險灘,繞過暗礁隱石,到達水勢平穩的地帶,排工們就會悠閑自得地哼起山歌:「小小鯉魚粉紅腮,頭搖尾巴擺,頭搖尾巴擺,上江木材運到下江來。」青山綠水,詩情畫意,人在畫中,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