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句成語,見於《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人們常用這句成語比喻寧願保持高尚的氣節死去,不願屈辱苟活。
關於這句成語,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典故。就是在公元550年,北朝東魏的孝靜帝被迫將帝位讓給專橫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從此,北齊代替了東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靜帝及其三個兒子,來個斬草除根。
高洋當皇帝的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現了日食。他擔心這是一個不祥之兆:自己篡奪的皇位快保不住了。於是,把一個親信召來問道:「西漢末年王莽奪了劉家的天下,為什麼後來光武帝劉秀又能把天下奪回來?」那親信說不清這是什麼道理,隨便回答說:「陛下,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為他沒有把劉氏宗室人員斬盡殺絕。」
殘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親信的話,馬上又開了殺戒:把東魏宗室近親44家共700多人全部處死,連嬰兒也無一倖免。
消息傳開後,東魏宗室的遠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麼時候高洋的屠刀會砍到他們頭上。他們趕緊聚集起來商量對策。有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說,眼下要保命的唯一辦法,是請求高洋准許他們脫離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堅決反對這種做法。他氣憤地說:「怎麼能用拋棄本宗、改為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願做陶器得保全。我寧願死而保持氣節,不願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
元景安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話報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並將他處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賜他姓高,並且升了官。
但是,殘酷的屠殺不能挽救北齊搖搖欲墜的政權。三個月後,高洋因病死去。再過18年,北齊王朝也壽終正寢了。
這一典故儘管已過去了一千多年,但讀來依然讓人震撼。景皓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做法,體現了古人在強權和凌辱面前不低頭,不屈服的浩然之氣。
無獨有偶,宋末元初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典型代表。宋朝末年,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文天祥輾轉抗戰,最終被俘。元世祖決心勸降文天祥。但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從,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最終被處死,死前留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47歲。
從文天祥的事跡和詩篇中我們可以讀出一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尚品格,面對祖國山河破碎和朝廷的不爭氣,他痛心疾首,力挽狂瀾;面對敵方誘降的優厚條件,他不為所動,真正將玉的品格和中華民族的氣節融入了自己的靈魂,可敬可嘆。
中華歷史是一部源遠流長的文化長卷,其中有許許多多在死亡面前都不失氣節的人。他們身上便體現出來了一種玉的品格。人如玉,玉如人,相互陶冶,更加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