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在「日昳」時工作?(圖)

發表:2010-05-11 21:2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跟著太陽養生》一書介紹了一天12個時辰與人體12條經絡之間的聯繫,而這些經絡又和人體的五臟六腑相配。作者王晨霞解說了人體12條經絡的運行規律,及在每條經絡最旺的時辰,如何通過飲食調理,使身體達到整體平衡,如何通過穴位按摩疏通經絡,順暢氣血,改善五臟六腑的功能等。

日昳即未時,即太陽開始偏西了。「昳」,《說文》釋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時,側也」。日昳,以地支命名,指每日的13時-15時。「日昳」的意義是,太陽過了中天偏斜向西邊。以中天為界,這時的太陽與隅中之日的位置,是東西相對的。

這個時間名詞,最初見於《史記·天官書》:「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又《漢書·遊俠傳》:「諸客奔走市買,至日昳皆會。」(有著各種交易需求的人們,在這個時間內相會,在市場上進行交易。)

在養生的意義上,這一時間段是手太陽小腸經當令。中醫認為小腸具有「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接受脾胃送來的食物,把它變化成人體需要的營養)」的功能。現代西醫認為小腸是主吸收的,兩者沒有矛盾。

受盛即接受或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變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腸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並對其作進一步消化,將水谷(飲食物)化為精微(營養物質),然後再把它分配給各個臟器。可為什麼說古人在這一時間段要進行工作呢?因為這時的人體的各個部位,已經接收到了小腸經變化而來的能量了,在這些能量的充分支持下,我們人體可以應付各種複雜的勞動了。所以,古人在下午1點到3點時就開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工作了。

咱們現代人,經過了中午的午休之後,也開始了緊張的工作了。那麼,這個時間,我們應該如何順著人體經絡運行的規律來頤養我們的壽命呢?我們先來瞭解一下現代解剖學上的小腸。

《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小腸居胃之下,胃之運化者,賴以受盛,而凡物之所化者,從是出焉。」

小腸將脾胃腐熟的水谷接受容納,並充分腐熟和吸收。按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將食物中能夠消化的部分都化成人體能夠吸收的最基本、最簡單的元素——精,這就是「化物出焉」。精就是「水谷變化以後的精微產物」,簡稱「化物」,是組成人體臟腑組織的最基本物質。《靈樞經》說:「精者,常先(於)身(而)生。」意思是:精就是人體組織器官生成或更新之前就必須產生的物質。小腸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食物如澱粉、蛋白質、脂肪等,必須先經過小腸的消化作用,分解成為較簡單的物質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才能被小腸吸收。各種維生素、礦物質、電解質和水分也在小腸吸收。此外,小腸還要吸收大量的內源性物質,據估計,成人男性每天從小腸吸收的內源性物質包括有:液體8000毫升左右,蛋白質35~55克,脂肪10~25克。小腸的吸收能力遠超過正常需要,故而因病切除50%或更多的小腸(遠端迴腸例外),並無嚴重後果。

它可以使食物與小腸腔內的消化液充分攪拌混合,並使這些混合物與小腸黏膜吸收面不斷接觸,有利於食物成分的消化和吸收;將食糜緩慢地從十二指腸推向回盲部,把未消化吸收的食物殘渣排到大腸;有助於阻止腸內有害細菌過度生長。

小腸液屬弱鹼性。鹼性的小腸液對中和酸性的胃液,保護小腸黏膜屏障,給胰液和膽汁提供一個適宜的消化環境,都是十分重要的。另外,腸液內還含有一種腸激酶,此酶能激活蛋白酶原,成為活性胰蛋白酶,從而發揮對食物的消化作用。



来源:北京晨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