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10-04-22 21:33:11作者:索非亞
「豈能為五斗米折腰」,這是大詩人陶淵明的千古名句。
人人知曉,五斗米即一日三餐的代名詞。自古以來,為了生活,為了溫飽,有些人又豈能不為五斗米鞠躬彎腰,甚至屈辱地折腰呢?
而當年陶淵明是在什麼情況下,留下這名句?書中記載,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四○五年),陶淵明突然辭去了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後一任官職——彭澤縣縣令,當他解綬去職時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即揮袖而去。
可想而知那時的大詩人,心中一定有很多不滿,但他是位君子,動口而不動手,便以作詞來泄憤。
五斗米是否就是一位縣令陶淵明當時的薪資數目?非也!請聽我細說。
據說西漢時官吏的俸祿是採年薪制,全發糧食。每年領取的糧食以重量計,也就是他們的「品秩」,於是有萬石、二千石、六百石等種種名目(像劉備擔任過縣尉這一級,年薪一百石)。
東漢開始,俸祿形式有了改變,統稱為「石」,實際上是發一部分糧食,一部分現銀。
這個辦法甚為官員們歡迎,因為在此之前,要用錢,得設法賣掉糧食或換成物品,殊多不便。有關陶淵明那個引起爭論的五斗米,就是與這種現銀、糧食搭配一起的俸祿扯上關係。
按書本記述,當時縣令的年薪是四百斛,若按月發放的話,每月米十五斛,現銀即二千五,將十五斗米除每月三十天,恰好是「五斗米」。
當然,古今量器不一樣,五斗米究竟值多少?很難確定,聞說當時有這份收入的官員,生活可不會太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