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雪交加的東北地區,過去沒有玻璃,居民用紙糊窗。南方把紙貼在窗裡面,而東北卻把窗戶紙糊(貼)在外面。傳說是東北人好面子,也有人說是東北人把好處讓著外人,實際上它體現了東北人的聰明。一是因東北冬季寒風凜凜迎窗扑來,如果把紙貼在裡面就會吹掉;二是因東北冬季窗紙上結霜,白天太陽一出,霜化成水,會把紙潤濕掉下來;三是東北冬季下雪,紙貼在裡面窗欞積雪,融化潤濕窗紙也會掉下來。
這裡,從十月起,涼風漸漸吹落樹上的葉子,吹黃地上的青草, 嚴冬邁開匆匆的腳步,來到了東北。
漫天的大雪在北風的吹刮下,覆蓋了這裡的一切。氣溫下降到零下40℃以下,室外滴水成冰。老人們囑咐孩子們:「戴好帽子,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呀!」
東北人的這一「怪」,實際上講的是他們如何因地制宜生活的情況。
過去東北地區的居民十分貧窮,住房大多數是土壘草房,其窗戶大多數是木欞格子窗,因買不起玻璃,只好用紙糊在外窗上,以擋風禦寒。糊在外面它可以保護木製窗欞不受雨水腐蝕和風吹日晒,延長窗戶的使用壽命。糊的方法是將兩張窗戶紙中間夾上網狀麻繩,糊在一起, 然後再糊到窗欞上,再在窗紙上均勻地塗上荳油,紙干後,挺闊結實,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風吹,經久耐用。現在絕大多數的居民居住條件改善了,都換成了明亮的玻璃窗。除了個別的窮困地方外,很難看到「窗戶紙糊在外」的現象了。
據《柳條邊紀略》載:「寧古塔屋皆南向,立破木為牆覆以苫草厚二尺許,草根當檐際若斬,陶大索牽其上,更壓以木,蔽風雨出瓦 上,開戶多東南,土炕高尺五寸,周南、西、北三面,空其東,就南、北炕頭做灶......」
可見,東北地區天寒地凍,室內全靠火炕取暖。由於屋內火炕〈往往 是南北大炕〉都是靠窗子,這就和窗外有較大的溫差,如果把窗戶紙糊在裡邊,就容易緩霜,使窗戶紙經常脫落。
不難看出,東北人把窗戶紙糊在外,是為了使室內火炕發出的熱氣得以保持,並與寒冷的外面形成溫差,使屋裡保持暖和而窗紙又不至於損壞。
另外,這種糊窗子用的紙與一般的紙不同,人們稱之為「麻紙」,也有叫「麻布紙」的。《扈從東巡附錄》載:「烏喇無紙,八月即雪。先秋,搗敞衣中敗,入水成毳,瀝以蘆帘為紙,堅如革,紉之以 蔽戶牖。」這裡講的是把麻浸泡後做紙。民間還有一條謎語就是講的麻造紙的情況:
「身穿綠袍頭戴花,
我跳黃河無人拉。
只要有人拉出我,
一身綠袍脫給他。」
用麻造紙前,先要用水泡,當然是「我跳黃河無人拉」,泡好後拿出,「一身綠袍脫給他」,就是把麻皮扒下了,用麻皮泡篩、沉澱後,便晾乾成了「麻紙」。
這種東北民間的麻紙,又粗又厚,上面再用膠油勒上細麻條, 刷好桐油,典型的「窗紙」就做成了。這種紙不怕雨水和潮氣。雨水打在這樣的窗紙上,能順利地淌下去:潮氣在上面一打,化成水珠, 也無法浸入到裡邊,而是滴了下來如果把窗紙糊在裡邊,水就會順窗紙流下,積存在下部的窗框子上,久而久之,窗框便會被浸爛了。
在東北,風大雪硬。將窗紙糊在外,有窗板做窗紙的後支撐,狂風再大,也不易把窗紙吹裂吹壞。春天風起,狂風塵土也不易把窗紙打碎。這是東北人生存的經驗積累。冬夜,當北風揚起砂雪,「嘩嘩」地擊打在窗子上,像千軍萬馬在奔騰追逐,像戰鼓在「咚咚」地擂響,可是屋內卻溫暖寧靜,窗紙抵擋住了寒風冷雪的襲擊, 東北父老暖暖和和地睡在火炕上......
窗戶紙糊在外,除了保持室內的溫度和抵擋風雪外,這種糊窗法還給人一種美感,反映了東北人勤勞和潔淨的美好性格。
在東北,一般人家的窗子都分上下兩部分,靠下邊的部分一般安上玻璃或「亮紙」,上邊的部分是「支窗」。糊在外的窗紙是糊在 「支窗」上。支窗在冬日裡關得緊緊的,到春夏天氣轉暖了,晌午前後,人們把「支窗」支起或吊起來,以便通風換氣。這樣,窗戶的下部透明,上部一排整齊的 「支窗」,顯得十分和諧美觀。「支窗」窗紙每年春秋各糊裱一次,刷油繃緊。大風一吹,窗紙像鼓一樣咚咚作響,十分動聽。而用光又能通過下邊的玻璃照射到火炕上,可謂一舉兩得。
窗戶紙糊在外,說怪也不怪。
它是東北人聰明和智慧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