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高柴純孝好儒

發表:2010-04-11 23:4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寫高柴緣於75歲老讀者周祖祥的反覆推薦。

記者在2008年至2009年寫了《孔子與河南》系列,文章刊發後,引起了太康縣高柴研究會會長周祖祥的強烈關注。2009年4月,記者見到了他。之後數月,老先生幾乎每星期都打電話,並不斷送來高柴的材料。交談中我瞭解到,在距太康縣城23公里的高賢鄉,有一群年過七旬的老人,在無名無利無資金支持的情 況下,專注發掘高柴的種種史跡。

為他們的精神所感動,我決定寫一寫高柴。採訪中我發現,原來位列孔門「七十二賢」的高柴,史跡豐富,個性豐滿。太康縣高賢鄉有高柴墓、祠、塔,還有其講學書院遺蹟。鄉里人講起他親切生動,不像講起二千多年前的人物,倒像講身邊一個年高德劭的老鄉親。

高柴生於公元前521年,字子羔,亦稱子皋、子高、季高。春秋末齊國人(一說衛國人)。他有政治才能,曾在多國為官。他品行甚佳,以尊孔孝親著稱,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被祭祀,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被封為「共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為「共城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他以「共城侯」身份從祀孔子,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高子」。

孔門弟子三千,高柴列「七十二賢」。《論語·先進》中孔子說:「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yàn)。」把他和曾參、子張、子路並稱,可見他是孔子的一位重要弟子。

高柴和太康的淵源,見於太康歷代縣誌。據說他在衛國內亂(衛莊公、衛出公父子爭位)時棄官避亂於陳陽夏夏梁鄉(今太康縣高賢鄉),設塾傳播儒學經典,長達88年,弟子遍佈陳、鄭、宋、衛、蔡、楚、魯、晉等國。據明代《高氏族譜》記載,他於周安王九年(公元前393年)九月初九無疾而逝,享年128歲,世尊「壽聖」,葬於高賢鄉寧莊村東。

後人為紀念先賢高柴,紛紛捐建壽聖高賢塔。高柴被歷代高姓族譜稱為「忠孝雙全、壽聖儒賢」。高柴之後,全國多個地方高姓人氏,都奉高柴為祖。

高柴以孝著稱,母親去世時他「泣血三年,未嘗見齒」,三年都沒大笑過。高姓後人繼承高柴文化傳統,「恪守孝道,雅好儒學」。北齊孝昭帝高演,母親病重時,他在病房外過夜,親侍飲食湯藥。母親一犯心絞痛,他就急得用指甲掐手心,以至於出血,順衣袖下流。這種事例高姓後人中比比皆是。高姓各地族譜中的《家規》 篇,多以「敦孝悌」開頭,內容相似,很可能是保存了古代先祖遺訓。在歷史長河中,高姓名儒賢相輩出,歷代高姓宰相共28人。無獨有偶的是,「高柴孫子名舉,他以祖父字為姓,名柴舉,後代以柴為姓,高柴便成為柴姓得姓太始祖。柴氏後人,亦有高柴純孝好儒之風。」河南省科學院教授柴存才先生道。

童年便有仁孝之心

據相關資料記載,高姓為我國第十五大姓。高姓出自姜姓,為炎帝之後,是西周時齊太公姜子牙後裔。姜子牙六世孫齊文公赤,有一個兒子名叫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名叫公子,是齊國的重要大臣,他因為和管仲一起迎立公子小白為齊桓公,被齊桓公准許他用祖父字為姓,從此姓高。

高之後,齊國高氏世代顯赫,軍政大事多有參與。高八代孫叫高昭子,是周代齊國上卿大將軍,左右當時的政局。

公元前513年春,魯昭公去晉國魏郡乾侯(今河北成安東南)訪問,高昭子帶孫子高柴看望魯昭公,高昭子故意把昭公當大夫看待,魯昭公受辱十分生氣,於公元前510年死在晉國。

公元前510年八月,周敬王派富辛和石張向晉國提出修建成周(今洛陽東郊),到十二月,晉國邀請魯、齊、衛、曹等國大夫集會,商談保衛周王朝和修筑成周事宜,高昭子「與會並作重要發言」。

高昭子之孫高柴的孫子叫高舉,同樣以祖父字為姓,更名為柴舉,後代沿用柴姓。高舉(柴舉),生於太康縣高賢鄉,歷任魯悼公獄吏、士師,楚肅王御大夫等職。

公元前521年,高柴出生在齊國柴郡(今山東省新泰鎮古柴城前柴城村),村邊有柴汶河,他因地得名。高柴從小機智果斷,據曲阜編輯《七十二賢小故事》記載, 高柴六歲時,同小朋友在村中棗樹下玩,小鳥啄掉一顆棗,兩孩相爭,高柴評判:「大讓小,大孩子可用棍打或上樹摘。」就把棗給小孩子吃。高柴七歲時,在柴汶河邊玩耍,有小孩落水,高柴跑回家抱個大葫蘆跳進河裡,救出落水小孩。

當地人還傳說,高柴很孝順,母親體虛多病,他經常上山為母親採摘木耳和香菇,為母親熬湯。高柴之孝在《孔子家語》中也有印證:「(母親過世)執親之喪,未嘗見齒,是高柴之行也。」見齒就是笑的意思,凡人大笑露齒根,中笑露齒,微笑不見齒。高柴服喪,「泣血三年未嘗見齒,君子以為難」。

相傳高柴從小就有仁慈愛心,不論玩耍遊戲、採菇捕魚,他從不折生長的花草樹木,逮住小魚小蝦和雌魚都放在水中以利繁殖。這種民間傳說在史書中也可印證,《孔子家語》記載:「高柴自見孔子,出入於戶,未嘗越禮。往來過之,足不履影。啟蟄不殺,方長不折。」

就是這樣一個「模範兒童」,長大後「身不滿六尺,狀貌甚醜」,但這並沒有妨礙其求學求職。高柴拜師孔子,史無記載。歷代《高氏族譜》認為,他是在近二十歲時,即公元前501年,離開齊國投奔魯國,到中都衙門去拜孔子為師。

在孔子門下,高柴苦學六藝。經孔子教誨,他懂得了「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明白了「仁德和學問」的辯證統一關係,知道了「愛仁德不愛學習會被人愚弄,愛耍聰明不愛學習易輕浮放蕩,愛誠實不愛學習易上當受騙,愛直率不愛學習易惹是生非,愛剛強不愛學習易膽大妄為」。他時刻勵行「不符合禮的事不看,不符合禮的話不聽,不符合禮的話不說,不符合禮的事不做」。孔子門下,他不算聰明,但他善於學習,笨鳥先飛,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同學之間,他奉能者為師,虛心求教,因此成為孔門弟子中進步較快者。

之後,他追隨老師周遊列國,數度抵達衛、魯等國。

孔子很重視「因材施教」,他知道高柴出生於官宦人家,有意培養其從政。他告訴高柴:「你學習的目的,是走向仕途,學習的同時,你也要多想想如何為官從政,以免日後不勝重任。」

在衛國,孔子一行人是上賓。一次孔子率弟子來衛,衛相孔悝親自見孔子,他先誇子路治蒲邑成績出色,然後提到衛國缺刑獄官,請他再薦弟子。孔子認為,若勝任此職,必須懂刑律、揚法紀、秉公執法、不徇私情,他認為高柴很合適。

高柴在刑獄官任上政績出色,孔悝很賞識他,曾將自己心愛的玉磬送給他。高柴又將玉磬獻給了老師孔子。此玉磬為淮河之北磬石山最好的石頭製成,聲音清亮如玉,魯國闕裡只有一隻,孔子得到玉磬,十分高興。

高柴在衛國為官多年,公元前484年前後,魯相季康子和魯哀公禮聘孔子回魯,孔子結束十四年流浪生涯,準備回家。高柴將衛出公贈給他的輕捷馬車獻給了老師。 孔子乘坐高柴送給他的新車踏上了回家路。孔子周遊列國是乘坐牛車,他敝車自珍,讓弟子們將舊牛車帶回魯,停放在自家院子裡,搭篷遮護,以示其為人喜新不厭舊。

高柴任職之地和國別,說法多種,通行的說法是在魯、衛兩地都當過官,「出任過費城宰、武城宰和衛國獄吏、士師(即上文提到的刑獄官)」。高柴在衛國刑獄官任上,政績卓著,又有仁恕之心,這種人格特質,關鍵時刻救了他的命。

公元前480年,高柴、子路都在衛國為官,子路輔佐衛相孔悝。當政者為衛出公,他的父親蒯聵(即後來的衛莊公)逃亡在外,無一日不想從兒子手中拿回王位。蒯 聵的姐姐伯姬是孔悝之母,和僕人渾良夫私通。這個把柄被蒯聵抓到,他派人給渾良夫帶話,要他幫自己入主衛宮,可免他死罪,還給以大夫之職。否則就讓孔悝治他的罪。渾良夫答應了。

一天深夜,渾良夫駕車將蒯聵接入都城,派人騙來孔悝,孔悝一到,就被帶到菜園中,見到蒯聵,渾良夫和伯姬逼其與蒯聵結盟。孔悝沒法子,就答應了。家丁們七手八腳筑了個土檯子,半夜三更找不著牛,就用一頭公豬代替,幾個人同喝了豬血結盟。

此時衛出公早入夢鄉,一聽有亂兵包圍朝廷,大驚失色,急忙逃走。群臣們聽到政變發生,不願意順從蒯聵者,紛紛逃離都城。高柴正要逃出城時,遇到正從城外趕回要保護孔悝的子路。

高柴拉住子路說:「此時國君出逃,相國被脅持,人心惶惶,守城衛士都不知為誰而戰。你現在進城,是自投羅網,哪還談得上保護相國?」

子路道:「夫子常教導我們‘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我是孔相國家臣,他待我恩重,他有急難,我豈能不救?」高柴勸他:「父子爭權,我們何必捲進這政治漩渦?」子路堅決不聽,直奔相府而去,終於壯烈死難。

據 《左傳》、《孔子家語》記載,當時高柴逃到城門口,見嚴守的兵士將出城人車全數擋回。高柴叫苦,卻有一個守門士兵拉住他,告知某處城牆有缺口可逃,高柴說:「君子不逾。」士兵又指點某處有洞口可鑽,高柴搖頭:「君子不隧。」最後這個士兵為他找了一間密室。這樣高柴逃過追殺,最終脫險。

過後高柴問那個守門士兵:「你怎麼會認得我?」士兵答:「小人曾因犯法,被大人砍去一腳,所以認得大人。」高柴很吃驚:「今日危急,你正可報復於我,為何反來幫我?」守門士兵道:「當初我見大人審理我的案子時,反覆斟酌,想讓我受輕一點的處罰。最後不得不判我時,我看到大人神色不忍而痛心,我知道大人是仁愛君子。我豈敢報怨?」

高柴逃回魯國,孔子聽說這事後,充分肯定地說:「善哉!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則樹德,加嚴暴則樹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

對於兩弟子在衛國內亂中一死一活,孔子早有預知,他素知高柴雖貌愚而實精,不會主動死難,也不會投降蒯聵,一定會設法脫身。而子路最講忠義,凡事恃勇不懼, 必冒死救孔悝。他念叨著:「高柴知大義,必能自全。由好勇輕生,昧於取裁,其死必矣。」事情果然像他預料的那樣。

《左傳》、《史記》還記載了一件涉及高柴的事:公元前478年,魯哀公與齊平公在蒙邑(今山東蒙陰)會盟,魯國大夫孟武伯帶高柴隨行,齊平公稽首,魯哀公拜,齊國不滿, 武伯說:「不是面對天子,我國君主沒必要稽首。」武伯問高柴:「諸侯會盟時,誰執牛耳?」高柴道:「魯哀公七年那一回,是吳國公子姑曹。哀公十二年那一回,是衛國的大臣。」武伯說:「既然不是固定的,我也可以執。」

這是史書上記載的高柴最後一次參與政事,之後,相傳他到了太康高賢鄉,隱居教書,直至死葬於此。



来源:大河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