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只不過是以非習慣性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能力罷了。」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士點出了跳脫慣性思維的重要。
日常生活當中,為了趨利及避免痛苦,自然而然形成一套行為模式。當遇到同樣的情境時,便不假思索的用後天形成的這套機制去處理事情,卻以為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在做事,其實已經被後天的「觀念」和「習慣」所操縱。
「覺察」自己的思維過程,養成不斷去省思自我舊習慣的新習慣,同時跳脫觀念所囿,不斷用新的好習慣去代替舊的壞習慣,才能成就真正屬於自己主宰的人生。
----------------------
在香港的時候曾經採訪過一名富翁,問到他致富的祕訣,他沉吟了很長時間才說:「要養成好的習慣。」這位億萬富翁的話給我留下很深印象,但說實話,當時並不理解。最近讀了哈福.艾克(T. Harv Eker)的《百萬富翁的祕訣》(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或譯《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一書,才對其中的道理有所瞭解。
該書總結了很多百萬富翁的祕訣,並非本文的主題,恕不贅言。但養成好的理財習慣是致富的一個重要原因。
人類的習慣是如何養成的,和我們在青少年時候受到的教育以及後來的社會實踐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美國有心理學家做過實驗,發現人類作出決定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計算衡量,第二種卻是瞬間的直覺。有趣的是,兩種決定的方式,其準確度在面對較為簡單的情況,和在面對複雜局面的情況下大不相同。通常我們會認為,越複雜的情況,越需要經過大腦複雜的衡量計算才能做出相對準確的決定,然而事實正好相反。
也就是說,當人類面對簡單問題的時候,計算更為準確,但面對複雜情況的時候,往往直覺更可靠。這就是很多人說的「第一選擇往往最好」的道理。
不過根據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他的《瞬間》(Blink)一書中的分析,作出瞬間決定的直覺,其實是學習和經驗積累獲得的。簡單來說,其實就是習慣,或者說很大部分是人類的習慣。有正確的習慣,便有了正確和成功的人生,有不正確的習慣,則有錯誤和失敗的人生。當我們抱怨沒有成功機會的時候,我們也許確實需要冷靜下來檢討自己的習慣,只有改變了那些阻礙我們人生進步的習慣,我們才有改變人生的希望。
哈福.艾克對此有非常中國式的解釋:地下的樹根和土壤決定了樹上的果實,看不見的因素決定了看得見的現實,成功和失敗都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改變原因才能改變結果。
最近北京兩會上,湖北省長李鴻忠面對記者提出的尷尬問題,破口痛批記者甚至搶走了錄音筆。估計事後他也知道此事關係重大了,才有到記者團表揚記者的舉動。然而在當時來說,決定李省長行動的是他當官作太爺的習慣。事發突兀毫無準備之下,習慣決定了他的行動。
在今天這種開放型的社會中,李省長的舉動對他的民間聲望打擊很大,這是肯定的。然而中共建政六十年以來,新聞記者從來都是「黨的喉舌」,必須聽從黨的指揮,怎能隨意向官員發出帶有負面資訊的問題呢?李鴻忠省長的不習慣,和現代社會的習慣大相逕庭,看來是他被線民大肆聲討的原因。
西方一直有一種說法:性格決定命運。但其實,真正起作用的還是習慣。一個人的性格難以變化,而習慣是可以自省檢討和改變的。所以,起碼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這正是本期封面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