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際舞台上的重要國家,北京實施著一種干涉主義外交。但是,經濟危機及政權內部的矛盾,不免引發對這一崛起趨勢的疑慮。週六出版的《世界報》刊出多名學者文章,闡述了對中國現狀的看法。專門研究亞洲事務的機構:「21世紀亞洲」的一名成員,帕特里克-赫伯特重點分析了中國在經濟和政治上的情況。
仍為經濟和政治上的牢固典範
帕特里克-赫伯特在文章中寫道: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在國際事務上日益增長的作用,世界第三經濟大國-中國逐步確立了其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在關涉國際社會的所有議題上,均可聽到中國的聲音。不僅如此,中國還試圖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其他國家,似乎對中國有利的事,也對世界有利。
最近兩年來,中國領導人在不同峰會或各類國際會議上,極力保護本國利益。2009年的匹茲堡會議、哥本哈根會議以及達沃斯論壇紛紛證明了這一點。伊朗問題以及人民幣匯率問題,也凸現了中國的強硬立場。此外,中國加緊對外投資,尤其加緊對原材料生產以及中國尚未完全掌控的技術和自然資源領域的投資。這一行為引發了當事國政府和民眾的敵對反響。中國在亞洲的崛起,在經濟、政治及貿易方面日益增長的作用愈發引起不安。
中國領導人對所需面對的挑戰心知肚明
在中國國內,外國企業在當地市場的發展受到限制,導致爆發越來越多的爭端。
對內,當局不惜採用各種手段,加緊對異見人士或反對派的督察。然而,卻未能阻止各類不滿活動、甚至與警方衝突的增多。為展開反腐採取的措施未能奏效,腐敗現象大有繼續的趨勢。城鄉之間的差別不僅仍在擴大,貧富之間的差距也日顯突出。
「和諧社會」的目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實現?
文章作者指出:黨內或國家政權內部在諸多問題上存有糾紛,尤其在關涉經濟政策、軍事選擇或外交視角問題上的主張遠非一致。中國面臨嚴峻挑戰,必須抓緊時間。不僅需要得到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自然資源,更要最大限度地尋得可以改善其社會保障和醫療制度、退休體制的自然資源,同時戰勝環境的巨大挑戰。為此,中國領導人必須盡快作出戰略決策。擺在他們面前的有兩種選擇:一是維持現有模式,但需承擔可能「爆炸」的風險;二則是盡快動員所有辦法,促進現有模式的發展並戰勝困難。第二種選擇意味著一種革新思維。
然而,文章作者認為:今天預見中國模式可能出現「爆炸」不免有些為時過早。與其他共產黨國家不同的是,中國已進入第五代領導人的統治。最後一次政權過渡在順利的條件下完成。另外,近年來中國共產黨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一場革命可能正在孕育中。
東南亞問題研究所專門研究中國現代史的(一名)史學家(THIS MINH_HOANG)也發表撰文,對中國共產黨得以長期生存進行分析指出:中國共產黨歷來採用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以及個人檔案的方式,來管理社會和家庭關係,迫使民眾自我定位並對黨忠誠。如今,在社會高度政治化的情勢下,中共善於使用一種共同的語言與表達不滿的各階層民眾展開對話,將他們有關對環境、醫療衛生以及社會公正等方面的素求溶於黨的意識形態之下。
法國政治學院科研中心研究員,讓-路易-羅卡則在另外一篇撰文中談到中國人權問題時寫道:中國對它打算主導的世界知之甚少。中國領導人根本不知曉民主權利的技術。他們以為,任何一種選舉都有可能為他們的統治敲響喪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