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黃楊木雕筆筒
弈棋圖壁畫
圍棋是我國傳統棋藝之一,在我國古代稱作「弈」,與我國古代另一種遊戲「博」並稱為「博弈」。圍棋比像棋出現的更早,相傳起於堯、舜時代,盛於六朝。唐、宋、元、明時期名手輩出,到清朝尤其鼎盛。迄今為止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傳說中,晉代張華《博物誌》中記載: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曰,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子。
不過傳說終究是傳說,堯、舜時期相當於中國原始社會的末期,當時的社會分工和人類文化尚處於萌芽狀態,在那種歷史條件下是不大可能創造出表現高智慧的圍棋來的。圍棋古稱「弈」,起源於西周。歷經春秋戰國時已發展至成熟階段。春秋末期,圍棋已經在上層社會相當流行了。
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關於圍棋的文字是《左傳》中以圍棋來比喻衛國國政的記載,說的是西元前559年,衛獻公將入國,寧喜許之,大叔聞子曰:「寧子視君不如弈棋,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弗定乎!必不免亦!」《左傳》把「弈棋」比「視君」,說明「視君」之難;又以「舉棋不定」來比喻政治上的優柔寡斷。
白釉瓷圍棋盤 隋代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1959年河南省安陽縣張盛墓出土。高4厘米、邊長10×10厘米盤呈正方形,其上縱橫各刻19道直線,共計361個交叉點,中央和四角分別刻出天元和角星。盤面及四側施白釉。這是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19道圍棋盤。
明崇禎張良拜師圖青花圍棋罐
圍棋罐極其罕見,為中國文人喜愛把玩之高檔器,歷屆拍賣會都極少出現,眾多圖錄及參考書上均無。此罐小直口,短頸,腹鼓,腹下收,三層台階式圈足(絕無僅有的最頂級的修胎工藝)。
崇禎歷史人物圖器物較為常見,此罐以張良拜師學藝為題材,後一童子手捧官帽,寓意加官進爵。主畫面繪張良在聆聽師傅的教誨,師傅左手執扇,右手撫膝,神態舒適安祥,背後放著《太公兵法》。通景滿篇繪畫著奇石、欄橋、括弧雲、宣草紋、松樹、合歡樹、芭蕉和太陽,這些都是典型的崇禎時期常見的畫篇,均為本朝之典型。
此器紋飾眾多,層次豐富,塗染得法,疏密有緻,人物造型準確生動傳神,繪畫精細。青花呈色鮮艷,色階豐富,層次清晰,略微泛紫。在修胎上精細到頂點,採用了三層台階式修足,極其講究,歷代均罕見,圖錄上也未曾記載過如此不計工時的修足工藝。
尺寸:口部直徑7.8cm,腹部最大直徑10.8cm,底足直徑7.6cm,高7.8cm
品相:口有兩磕,一長衝到底足。其餘部位完好。
在陽陵帝陵南闕門遺址出土了一件漢代陶質圍棋盤,該棋盤並非陪葬品,而是守護陵園的人利用一塊素面青磚刻劃而成的,出土時已經殘破,外觀呈不規則五邊形,殘長28.5∼5.7、寬17∼19.7、厚3.6cm,兩面均陰刻,其線條不直,從較完整的一角向內和向上的第四條線的相交處刻劃一斜叉,用來表示星位。這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圍棋盤,它的出土為我們研究圍棋發展史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實物資料。
来源:搜狐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