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是怎麼來的?在臨床上,所謂「激躁性胃腸道症候群」是指罹患者在生理解剖上或血清生化檢驗上,並不存在有已知或可找出的病因或異常,但罹患個體卻出現一群慢性反覆性的非特異性的胃腸道症狀,其中最常出現而令人尷尬的症狀就是「打嗝」及「放屁」;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有「嗝屁」的謔語,但在這裡並不是指個體一旦在「打嗝」與「放屁」同時出現時,便表示個體已氣絕身亡了。
「腸氣」經由肛門排出體外,俗稱為「放屁」;健康人每天亦有不等次數的放屁現象,其頻率由每天6至20次不等,而其排氣量亦在每天500至1500毫升之間;事實上,「屁」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吞食進入的空氣,二是某些較難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在經由細菌的消化而產生額外的氣體。個體吞食的空氣之主要成分為「氮氣」,而經由細菌發酵所產生的氣體主要是「氫氣」;此外,三分之一左右的屁成份是屬於「甲烷」,其主要生產的場所是在大腸。
而常見導致細菌發酵形成氣體的食物包括有乳糖、麥芽糖、果糖、啤酒、豆類、香蕉、玉米、白蘿蔔、馬鈴薯、蛋類,甚至大麥及燕麥,而植物性碳水化合物產生的「屁」比較不會有惡臭味;假若在臨床上,腹脹合併放屁並伴隨著腹瀉,甚至體重減輕,就要考慮是否存有潛在的消化吸收不良的病症,甚至腸道癌症。
經常放屁的個體,在平常飲食上應該盡量避免食用含有乳糖類食物,而在某些症狀嚴重的個案,甚至必須避免食用果糖以及含有粗纖維成份的蔬菜水果。
在臨床上某些主訴脹氣及放屁的個案,或許需要進一步探討是否存有腹腔臟器的感染;甚至某些罹患者是因腹腔開刀手術後,所造成的腸系膜黏連而導致腸管阻塞,並造成長期持續性腹痛及腹脹,而造成醫病間在治療上的困擾;因此,對於此類病患最好能夠養成定時定點排便的習慣,避免攝取易產氣的食物;對於罹患者之精神情緒反應的障礙,其主治醫師更應該給予額外的心理疏導甚至藥物治療。
除此之外,某些慢性疾病如心臟血管疾病、肝膽胰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甚至內分泌疾病(尤其甲狀腺低下症)以及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如鎮咳藥、降血壓藥、抗憂鬱藥),亦會影響胃腸道的收縮蠕動,而導致打嗝、腹脹及放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