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見於漢代的《古詩十九首》。詩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詩中的牽牛星、河漢女指的是隔著銀河兩岸相望的兩顆星,「迢迢」形容其相距遙遠,「皎皎」描述其明亮皎潔,「盈盈」描述其水清淺,「脈脈」形容情思,含情慾吐,那時,還沒有牛郎、織女的傳說,而織女星是夏日裡天空中出現時間最長、最明亮的一顆星,常常引起人們的遐想。
到了南北朝時期,牛郎、織女的故事就比較完整了。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南梁殷雲的《小說》中都有記載。《續齊諧記》中說,桂陽(今湖南郴州)有一位姓成名武丁的得道仙人,告訴他的弟弟說:「七月七日,織女要渡河,諸位仙人都要回宮去,我已經被召喚回宮,不能停留,和你告別了。」成武丁的弟弟問道:「織女為甚麼要渡河?你甚麼時候回來?」成武丁回答說:「織女暫時去見牛郎,三年後我再回來。」第二天,成武丁就不見了。直到現在,人們還在傳說織女嫁牛郎的故事。
《續齊諧記》中提到的成武丁是位很有名的仙人,《神仙傳》、《列仙傳》、《太平廣記》中都有其傳,而牛郎織女的相會日期,就是他最先透露出來的。唐朝詩人劉憲的《奉和七夕宴兩儀殿應制》一詩中有「殿上呼方朔,人間失武丁」一句,指的就是這段故事。
南梁殷雲的《小說》更為詳細的講述了織女嫁牛郎的故事,並交待了七夕相會的緣由。故事說:織女是天帝的女兒,住在天河東岸。她年年在織布機前辛勤勞作,織成華麗的天衣。天帝憐惜她獨居無偶,於是把她嫁給天河西岸的牽牛郎。出嫁後,織女卻不再織布了。天帝惱怒,命令她回到河東去住,只允許她和牛郎一年相會一次。每年入秋的第七天,喜鵲的頭頂都無緣無故的禿了。相傳這一天牽牛郎和織女在銀河東岸相會,喜鵲飛來搭橋,牛郎從它們頭上走過去,把喜鵲頭頂的毛都踩掉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勤勞,尤其是女子,無論在娘家還是出嫁以後,都應該始終勤勉持家,切勿貪圖安逸,懶惰必將受到懲罰。
今天,人們把牛郎織女七夕相會改編成浪漫的愛情故事,甚至加上了黨文化的政治宣傳內容,歪曲、剝奪了原有的文化內涵和教育意義。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民間故事都是教人向善、規範道德行為的,是道德敗壞了的現代人理解不了古人的思想境界才改變了其內涵。
參考文獻
1.梁•吳均《續齊諧記》:
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吾向已被召,不得停,與爾別矣。」弟問曰:「織女何事渡河?去當何還?」答曰:「織女暫詣牽牛,吾復三年當還。」明日失武丁,至今雲織女嫁牽牛。
2.梁•殷雲《小說》: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
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相傳是日河鼓與織女會於漢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