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中國副總理李克強就當前世界經濟的復甦和發展提出五點建議。這五條建議集中地表達了中國政府對當前影響其經濟發展最為急切的擔心。去掉李克強講話中的那些套話,不難看到,中國政府目前在經濟層面的擔心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擔心在經濟刺激計畫停止之後中國的經濟增長會嘎然而止;二是擔心其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會對中國經濟形成威脅。
從中國政府上週發表的經濟增長數據看,中國在二零零九年取得了百分之八點七的經濟增長,超過了政府一年前所設定的百分之八的增長目標;中國的對外出口也在經過十二個月的持續下滑之後從去年十一月份起開始出現了恢復性的增長;去年年底,中國分別超過日本和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出口國;在一片樂觀的情緒下,世界銀行對二零一零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也相應調高到百分之九以上。
在如此強勁的增長背景下,中國政府的擔心似乎有些多餘。不幸的是,中國政府的擔心的確並非空穴來風。去年一年,中國政府不僅實施了相當於其國民生產總值百分之七以上的財政刺激計畫,並且通過國有銀行系統空前的信貸增長來支持政府主導的投資項目。換言之,政府的投入是去年一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唯一來源。假如沒有政府的財政刺激和信貸增長,去年中國的經濟不僅不會出現增長,反而會出現劇烈的下滑。不容置疑的是,一國經濟是無法永遠依靠政府的投入來支撐的。
擔心增長突然停止的另一個原因是政府的刺激在帶動投資領域之外的增長方面作用不大。從資金投向上看,在四萬億的政府刺激計畫中,以各種形式投向基本建設的資金高達百分之八十七,用於改善民眾的教育、社會保障、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十三。從結果上看,去年投資的增長速度是消費增長速度的兩倍。顯然,這對長期以來投資過重、消費不足的中國經濟結構是一個進一步的扭曲。這種扭曲不僅僅會影響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國民福利,顯然也會影響經濟增長的持續性。
去年一年,中國的出口出現了多年來首次下降的局面。面對出口下鄉,中國並沒有真正地致力於通過擴展國內消費來改變長期以來經濟對出口的過度依賴,而是一方面通過加大投資來減緩出口下降對經濟造成的負面衝擊,另一方面通過各種財政手段加大對其出口的支持力度。這種做法不僅對中國自身的經濟結構和民眾福利有著負面的影響,更容易引起處於危機中的國際社會對中國以出口主導的經濟發展戰略的抵制。
自二零零八年下半年以來,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內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指控和反傾銷措施分別高達百分之二十七和百分之四十三左右。參與反傾銷的不僅僅有發達國家,而且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也加入了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訴訟。二零零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公開批評中國對出口的過度依賴是世界經濟不平衡的一個根本性原因,甚至指責中國正在通過對出口的補貼來「偷竊」其他國家的就業崗位。克魯格曼的大膽言辭其實正是世界主要國家的政府的內心所想。而這也正是中國政府為什麼對日益增長的「貿易保護主義」表示極度擔心的一個重要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