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沖縣的國殤公墓安葬著9000名中國遠征軍將士遺骸,當年40萬中國將士入緬抗日,歸來不足半數,絕大多數英烈屍骨無存。從1942年2月之後的3年時間裏,中國政府先後派遣40萬軍隊入緬作戰,殲敵無數,振揚國威,但是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那些將士的名字、事跡一直無法見諸史冊。
直至今年,一部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讓人們又看到了幾被遺忘的中國遠征軍將士,但怪誕的劇情、誇張的表演以及近似兵痞的人物塑造又讓觀眾無法真實瞭解那段悲壯的歷史。這讓我們有了寫下這期話題的衝動——以已知情節和故事,盡量還原出那場戰爭和戰爭裡的人。
67年前4月的一天,在43攝氏度的高溫下,團長劉放吾帶著他的團匆匆趕往一處叫仁安羌的戰場,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黃昏時分,劉放吾和他的113團趕到了濱河北岸。雖然日暮西垂,中緬甸的山地還是熱得喘不過氣。在濱河對岸,便是仁安羌大油田,油田上空濃煙滾滾,一座座井架坍塌在地上。那裡蜷縮著仍在抵抗的英軍第一師7000官兵。在第一師的四周,是凶悍的日軍33師團。
幾個小時後,中國遠征軍113團將向10倍於己的日寇發動攻擊,去解救同樣10倍於己的盟軍將士,劉放吾不知道自己還有800同袍這一次能不能活著走出戰場。
這一仗將名垂青史。這一天是公元1942年4月17日。
敦刻爾克夢魘
一輪轟炸之後,英緬軍第一步兵師師長斯高特靠在一根坍塌的井架上,通過無線電話告訴軍團長施利姆將軍:他的軍隊已經支撐不了多久了。如果救援再不到,他只能選擇向日軍繳械。
電話那頭,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愁眉緊鎖。三年前冒著英吉利海峽冰冷的海風,這位將軍曾指揮過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讓33.8萬英法戰士逃出納粹坦克的圍殲。但這一次,亞歷山大將軍不知道如何能讓他的7000將士逃出燥熱的曼德勒平原。
1942年1月,在日軍空襲珍珠港一個月後,日本陸軍4個師團如一股鋼鐵洪流湧進緬甸——不列顛帝國在印支半島上最後一塊殖民地。驕傲的英國人在毫無情報準備和防禦部署的情況下,只能眼看著米字旗被日軍狠狠地踩在戰靴之下。
慘敗讓英國人喪失了堅守緬甸的意志。但緬甸淪陷對於中國來說,意味著動用了20萬人修築起來的滇緬公路被攔腰斬斷,意味著盟國的石油、鋼鐵、武器、藥品失去了運往中國的最後一條通道,意味著三個月後中國抗日軍隊可能彈盡糧絕,意味著中國抗戰的後方——大西南將直接暴露在日軍的鋒鏑之下。
2月,中國西南邊陲騰沖縣曲石,怒江峽谷邊上的一個小山村,村裡的傣族老鄉一起湧向村口,個個目瞪口呆:不遠處的中緬公路上,行進著一支長得不見頭尾的的隊伍,戰士們的軍歌聲蓋過了怒江的湍流。""
10萬中國遠征軍奉"中緬印"戰區最高司令蔣介石之命,揮師入緬作戰。這是一場太晚的保衛戰。日本人進軍的速度很快,3月8日仰光淪陷,日軍3天向北狂追300公里,將戰線推到緬甸中部。
1942年4月,緬甸中部重鎮曼德勒。25萬中英士兵集結於此,等待與日軍主力決戰。8日,戰區總司令蔣介石飛抵曼德勒,號召中國軍人拚死禦敵。然而聯合作戰方案並未付諸實施。英國人不願意在熱帶叢林裡拼光自己的士兵,他們只打算利用中國軍隊阻擊日軍,而將自己的主力部隊撤到印度。近似卑鄙的逃跑發生在14日,英軍第一師置友軍安危於不顧,單獨撤離陣地,向仁安羌油田撤退。日軍33師團趁勢緊逼,一支3000人的聯隊近乎奇蹟地突破英軍防線,隱秘地繞到英軍後方,當斯高特看見大橋上飄起的太陽旗時,立刻明白自己已被33師團關進了鐵瓮。
緊急求援,英軍的最後希望寄託在一個42歲的中國軍官身上,他叫孫立人,他在曼德勒的新編38師扮演了仁安羌烈日下垂死英軍的拯救者。接到救援仁安羌英軍的任務後,孫立人立即命令劉放吾率113團馳赴仁安羌。八百壯士
戰鬥其實在18日凌晨,即劉放吾的113團抵達濱河北岸幾個小時後便已打響。劉放吾這一年34歲。這位來自湖南桂陽的上校團長18歲考入中央軍事政治軍校第六期步兵科,21歲擔任軍校教導隊學生隊排長,24歲即參加"一二八"上海抗戰,與日軍首度交手。在以後的歲月裡,劉放吾一直追隨孫立人。
戰鬥打得異常慘烈,日軍用飛機和巨炮對113團陣地施以轟炸,而113團則向北岸日軍發動一輪猛似一輪的正面衝鋒,同時用小股部隊攻擊日軍兩翼。日軍無法弄清對方到底有多少部隊,在遭受重創之後,全部涉過濱河,退守南岸陣地。19日拂曉,孫立人師長下令113團渡河攻敵,解救英軍第一師。劉放吾率部渡河,猛攻33師團。日軍曾全力反撲,南岸陣地三次易手,油田上遍地屍丘。最後,33師團擔心被中英部隊連手吃掉,於下午5時全部撤出戰鬥。是役,劉放吾和他的800弟兄斃敵1200人,而他自己也失掉了一半的弟兄。戰鬥結束後孫立人下令審問33師團戰俘,凡曾入華作戰的一律就地處決。這幾乎成了後來孫立人部不成文的規定。仁安羌戰役被認為是1894年中日戰爭之後,中國軍隊首次在境外對日作戰取得大捷。劉放吾團長為此被擢升為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劉歸國後被授閑職,窮困無聊,但也因此躲過內戰。1954年移居美國。
過眼煙雲
1988年3月20日,從臺中市向上路一段十八號的宅邸裡走出一位老人,鄰居們十分驚詫地望著這位老人——33年來,沒人見過老人跨出院門。老人就是時年已過88歲的孫立人將軍。
1945年7月他率領新一軍攻入廣西,重返祖國。"8•15"日本宣布投降,孫立人率部接收廣州。內戰期間,由於和主將杜聿明不睦,加上其身上濃厚的"親美"背景,孫立人失去兵權,被派往臺灣訓練新兵。1955年10月31日,由於涉及"郭廷亮匪諜案",孫立人被免去他在島上的一切職務,軟禁家中33年。33年中孫立人只以庭中玫瑰為伴。由於他特殊的身世和歷史原因,他入緬抗戰的事跡在兩岸官方史冊上均無載述。1990年,將軍病逝於臺中寓所。
孫將軍病逝的第三年,是仁安羌大捷50週年。在這一年的4月,一位84歲的中國老人在美國被媒體"挖掘"出來。4月11日,在芝加哥卡爾登酒店,造訪美國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專門會見了這位中國老人,親自感謝他和他的團在50年前浴血救出7000英軍將士。老人就是50年前的113團團長劉放吾。
1994年,劉放吾團長病逝於洛杉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