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強勢崛起,裴敏欣教授從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思想、人口、環境等不同層面,剖析中國強大變相背後的虛與實。認為,中美關係間力量對比的確發生一定變化,而隨著中國對國際事務影響增強,中美之間的摩擦不可避免地多於以往。但是,大國並不都是超級大國。中國不僅經濟和軍事實力尚與擁有全方位干預能力的美國相距甚遠,而且,更重要的是,超級大國需要有具有普世召喚力的思想與觀點。
裴敏欣教授注意到中國領導人對中美關係的看法出現調整。過去,中國領導人認為,中國對美國的需要多於美國對中國的需要,因此,處理中美關係時謹言慎行。如今,中國領導人仍然認為,中國對美國的需要多於美國對中國的需要,但是,他們也認為,中國對美國的需要越來越少。裴敏欣教授認為,這種轉變預示中美關係可能會走向一種艱難的較量。
裴敏欣教授在演講之餘,就近期中國內外政策中的重要事件接受了本臺的採訪。
歐巴馬政府近日流露批准新的對臺軍售計畫的意願。中國政府抗議之餘,宣佈成功試驗導彈攔截技術。但是,裴敏欣教授認為,這些既不會對兩岸關係產生很大影響,也不會對中美關係大局產生影響。因為,中國的反導彈試驗已經開始多年,而美國對臺軍售也早在布希任期內就已經決定,有八、九年的歷史。
那麼,能否將圍繞對臺關係上的這些動作看作是雙方在新的力量對比形勢下的某種相互試探呢?裴敏欣教授不這樣認為。他表示,從美國來講,美國很希望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做一筆生意;從臺灣來講,雖然島內民眾看好兩岸改善關係,但是,他們對中國大陸還不是很放心。如果馬英九拒絕這筆軍售的話,那麼對他在島內政治上很不利。
最近三十年,中國與西方的交往本著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西方希望借推動經貿往來,推動中國社會更加開放,更加民主;中國方面也在自由、民主等問題上對西方的要求有所讓步。但最近幾年,尤其是2009年,中國似乎已不再讓步。
中國在展示其新的實力的同時,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正在關上改革開放的大門?
裴敏欣教授表示:中國政府的政策最近的確跟以前有所不一樣。但是,總體來講,中國社會是在進一步開放,但中國的政治體制並不在開放。這是西方與中國接觸沒能得到的結果。但這並不是說以後這種結果也不會出現。只要中國社會開放,一個封閉的政治體制和一個不斷開放的社會是水火不相容的。最終要改變的並不是社會變得更封閉,而肯定是政治制度要變得更開放。
那麼,這種改變是否會是一種平和的改變呢?
裴敏欣教授指出:這很難講。一般來講,如果當政者主動開放,那麼,這種改變會比較平和。如果當政者一直是通過高壓手段,來維持所謂表面的穩定,那最終的轉變肯定是充滿著危險。
但是,2009年中國政府加強了對民間維權活動的打壓,顯然是選擇了高壓手段。
裴敏欣教授對此指出,這是因為政府的短期考慮。政府一直認為不能示弱。在政治問題上示弱的話,不僅社會會亂,而且政府內部會亂。因為,如果它在資產階級自由化這個根本問題上示弱的話,那麼,那些當官的自己的官位就保不住了。
裴敏欣被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列入2009全球思想者百人榜。另外三名被列入這個百人榜的華人分別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北京維權律師許志永和原北京《財經》雜誌主編胡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