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歲的劉守玟
陳開靈手捧奶奶遺像
王家金在墓碑前
江蘇銅山縣柳新鎮陳塘村退休教師陳開靈的家裡珍藏了一張49年前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一個未脫稚氣的年輕女子,她就是英勇抗日為國捐軀的年僅18歲的英雄劉守玟,這張泛黃的老照片經歷了歲月的洗禮見證了人世的滄桑,也勾勒出71年前徐州淪陷時的無盡往事。
柳新鎮陳塘村無垠的麥地一片蔥鬱,在這遍佈綠色的土地上,毅然矗立著一座墓碑,碑的背後是字句工整,鏗鏘有力的墓誌銘,字裡行間,處處表現出對逝者的深深敬佩,對其民族大義的讚嘆和謳歌,字字彰顯出逝者為國捐軀的英勇無畏的壯志豪情。這座墓的主人是徐州淪陷前,抗日女英雄--年僅十八歲的劉守玟。目前,墓主人的遺骨已經被護送回其祖籍湖南安葬。
是怎樣的花季女子如此令人崇敬?陳開靈老人從家裡拿出那張巴掌大小的泛黃的老照片,講述了這張照片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女兵臨終托遺物
解放前,柳新鎮陳塘村往東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是一個很大的亂葬崗。在這塊密密麻麻的墳塋中,有一片橫豎排列成行的墳頭,裡面沉睡的是當年血戰臺兒莊而犧牲的英烈們。墳崗內嵩草深深,草叢中蛇蟲亂爬。墳崗外還長著許多大雜樹--大柳樹遮天蔽日,老槐樹五股六叉,禿桃子樹旁逸斜出,陰雨天煙纏霧繞的,沒人敢去那裡。文化大革命開始後,1967年三月,紅衛兵們拿起鐵锨,砍伐了樹木,平了那些墳頭。從此,這片亂葬崗改名為亂崗地。
三月平墳,四月種豆。當年十四歲的陳開靈在學校停課後,被奶奶帶到亂崗地參加學大寨。一天中午放工,等其它社員都回去後,奶奶匆匆找到一座平過的墳底,偷偷地築起墳來,小墳筑好,奶奶祈禱了幾句後,便急匆匆地拉著他回家。在歸途中,奶奶給陳開靈講述了一段難以忘懷的往事:
1938年春天的一個早上,村裡的保長突然到家裡通知,說臺兒莊打起來了,各家各戶要全力配合準備接救傷兵。第二天中午,他們家裡就住進了五六個傷兵,其中一個女兵穿著嶄新的軍裝,躺在窗下的小木床上,女兵沒戴軍帽,烏黑的短髮下一張毫無血色的圓臉上還充滿了孩子般的稚氣。這個容貌俏麗的女兵正在休息,模樣特別安靜,特別美。
奶奶從一個負責抬擔架的民夫處瞭解到,頭天晚上,日本鬼子和國軍在臺東十八公里處遭遇,拚殺在一起。國軍的一個排長手拿鬼頭大刀,一口氣就砍倒了十一個鬼子,刀刃都捲了起來,最後被一梭子彈打透胸膛,臨終前還大喊著「殺」;有個大個子戰士被鬼子刺傷,腸子流出體外,仍伸出一手掐住鬼子的脖子;還有一個戰士,被鬼子的刺刀刺穿胸膛,仍然堅持一手拽著鬼子的槍口,一手拉響了腰間的手榴彈......而這位年輕的女兵,表現的更加勇敢。她是戰地救護員,時刻穿梭在硝煙中搶救傷員,當看到一個連長倒在血泊中,她奮不顧身趕去急救時,突然衝出一個鬼子軍官揮舞軍刀把連長砍死了,女兵憤怒了,順手從地上搬起一塊大石頭,奮不顧身的跑上前,把鬼子軍官砸倒在地,腦漿崩裂。不料當她起身時,一顆子彈打中了她的左胸。
說話間,正在休息的女兵微微睜開了眼睛。她攢了好一會勁,吃力地從兜裡掏出一封信、一張照片和兩塊大洋,示意奶奶幫她寄回去。女兵哭著說,她想媽媽!奶奶接過後忍不住嚎啕大哭。黃昏時分,女兵死了。兩個民夫用擔架把她送到了村東的亂葬崗。奶奶也跟著擔架來到了墓地,親眼看著女兵入土下葬。下葬前,奶奶再次掀開蓋著女兵的白布,女兵那安詳而美麗的面孔深深地烙進了奶奶的心裏。
埋好女兵回到家中,奶奶向一位軍醫打聽到,女兵才十八歲,是湖南長沙女中的一位在讀學生,為抗日救亡,千里迢迢離家別校,參加臺兒莊戰地救護。
一生夙願終難圓
奶奶說,臺兒莊戰事不久,國軍南下,信來不及到城裡去寄,鬼子便上來了。各家各戶四處逃生,奶奶就把信藏在了箱底,誰知天下大雨,箱子進水了,信皮和信紙都漚爛了,只有那張照片有大洋墊著,還保存較好。信的地址記不清了,信的內容大概意思是:女兒離家參軍沒告知父母,很對不起父母,但為抗日救國就不能忠孝兩全了。現在有可能身死他鄉,望父母不要悲傷。抗戰勝利後,就魂歸故鄉。現將身邊的兩塊大洋和一張照片寄回,留作紀念。
陳開靈說,由於種種原因,奶奶沒有完成女兵的遺願,最後抱憾而終。臨終前,奶奶帶著愧疚的心情告訴陳開靈,要記住這個勇敢的女兵,最好能找到女兵的親屬,讓女兵能夠魂歸故里。
隨後在徐州地方媒體和一些熱心人士的關懷和幫助下,女英雄劉守玟的故事被廣泛傳播和關注,大家都希望,能為英雄的女兵尋找家鄉,尋找到親人,一起自發的為女英雄尋找家人的行動隨即展開。徐州熱心農民王家金,專門複印了大量徐州媒體的報導,翻拍150張女兵的照片,分寄長沙各地。湖南省公安廳也參與到查找行動當中。但是僅憑女兵是長沙女中學生這一信息,想要找到女兵的家人,希望很渺茫。熱心的各方記者們先後輾轉徐州、臺兒莊、南京等地檔案館,爭取獲得更多的線索,但是,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女兵的身份仍然無法確認。
67年後遺骨遷回鄉
二00四年七月六日,在「七七事變」67週年的前一天,湖南方面派人趕到江蘇省銅山縣柳新鎮陳塘村,在女兵的墳墓前灑上了家鄉的泥土和清泉,永悼英雄之靈。同時,他們準備將女兵的遺骨遷回湖南。為了表達對湖南抗日女英雄的敬重之情,徐州當地政府和百姓的代表在女英雄墳前舉行了隆重的送別儀式。徐州市、銅山縣兩級民政部門相關領導及柳新鎮的領導、陳塘村的父老鄉親,都來到女英雄墳前為她送別。一直幫助湖南女英雄尋找家人的熱心徐州人王家金堅持送女英雄回家。他說,他一定要送女英雄走好最後一程,他要看著女英雄在故鄉的土地上安息,才會安心。
當年九月十八日,湖南長沙革命烈士陵園為湖南女兵舉行立碑儀式,陳開靈和王家金專門帶著徐州的水土,趕到了長沙和來自社會各界的千餘名群眾一起參加了女英雄的遺骸安葬儀式。
身份確認安葬在故里
二00五年九月,中央電視臺社教中心社會專題部《半邊天》欄目介入了此項調查報導,最終從當年長沙女中的校友處,終於確定了女兵的身世。
身世確認通過了很多環節。據《半邊天》欄目組編導侯雅俊女士介紹,家住長沙市區、現年87歲的王杏華老人,首先確認「女兵」是她的同學劉守玟。她說她和劉守玟是同班同學,比劉守玟大兩歲。她印象中,劉守玟是常德地區漢壽縣人,來自一個大戶人家。王杏華老人還說,她們一個班的同學90歲的黃莼老人,目前也住在長沙市區,也可以確認。侯雅俊說,根據王杏華提供的信息,從長沙女子中學(現在的稻田中學)的檔案上發現了劉守玟的名字,上面明確註明籍貫為「湖南漢壽」。
已經87歲的王杏華老人記憶力非常好,她說劉守玟還有個妹妹叫劉守玫,她們都是長沙女子中學的學生,當時她們高中還沒畢業,由於烽火突起,學校組織她們學習戰地救護知識,準備迎接抗戰。1938年初,謝冰瑩在長沙組織了許多學生開赴抗日前線,劉守玟就是其中之一。在王杏華的記憶中,劉守玟不大愛講話,是大家閨秀,成績中等偏上。90歲的黃莼老人雖然不能說話,但頭腦清晰,可以用筆和紙與人交流。她指著檔案上「劉守玟」三個字,寫到是她「同學」。然後又指著「女兵」照片,寫到「她是劉守玟」。
侯雅俊說,他們確定「女兵」籍貫後,立即與當地公安部門聯繫。最後終於查清劉守玟的故鄉所在地---常德地區漢壽縣新興鄉軍劉村。該村現有劉氏族人八百餘口,目前與劉守玟同輩的族人已全部作古。村民們說,劉守玟有一個哥哥,叫劉守玨,後來去了臺灣,現已去世,沒有留下後人。她妹妹劉守玫,文革期間有人在長沙見過,後來下落不明。現在軍劉村年齡最長者79歲,他們雖然已記不清劉守玟的面貌,但是卻知道劉家有一個女孩子當年出去卻沒有回來。他們還說,劉家當時是這一帶很有錢財的大地主,要不然也不會把兩個女兒都送到長沙去讀書。
在軍劉村劉氏族人的強烈要求下,湖南長沙革命烈士陵園最終同意將女兵遺骸移交故里。二00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劉氏家族在軍劉村舉行隆重的迎靈儀式,幾乎所有族人都來到現場。至此,經過67年的尋找和努力,十八歲抗日女兵終於回到了自己的故鄉。
樹碑緬懷永記歷史
在陳開靈的家中,女兵的照片被精心保管著,泛黃的照片上,女兵俏麗而平靜。而當初女兵住過的房子,經歷了歲月的洗禮,早已不是當初的模樣。今年清明節,在當年女英雄安息的地方--柳新鎮陳塘村,陳開靈和王家金這兩位熱心人士共同商議,決定在安葬烈士的遺址上,豎起一座紀念碑,讓子孫後代記住這段難忘的歷史。
為了把這座豐碑做得更好,王家金精心選擇碑材,確定碑的規格:高209cm,寬71cm,厚18cm。其中長度209寓意2009年立碑;寬度71寓意故事發生在71年前;厚度18寓意女兵當年十八歲。王家金還找到徐州知名作家徐傳玉為女英雄撰寫「墓誌銘」,墓誌銘用「駢文」的形式完成,全篇以四字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湖南女兵,劉守玟君;荳蔻年華,出身豪門;芳齡十八,香消玉殞;烈士遺物,流傳至今;幾度風雨,幾多艱辛;猶記當年,夙願成真;勿忘先烈、常懷感恩......」
陳開靈把照片輕輕地包裹好收藏起來後,無比鄭重地說,幾十年來,從奶奶帶著他給女英雄上墳,到他帶著自己的孩子給女英雄上墳,守候湖南女英雄已成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說,他會繼續堅持祭奠女英雄,會給子孫講女英雄英勇無畏為國捐軀的豪邁事跡,讓女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