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9-12-13 15:44:43作者:
老人發生急重症時,家屬常陷入急不急救兩難窘境。醫師今天表示,急不急救不應只以年齡考慮,例如老人心室顫動,施行心肺復甦術CPR存活率不比年輕族群低,家屬不需太早放棄。
臺北馬偕急診醫學部主任張文瀚,在臺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上發表「老人急重症兩難決策」報告時表示,很多家屬在處理高齡老人家突然發生昏倒,或生病等狀況時,對於該不該急救,或該不該開刀,常讓陷入兩難,擔心老人家能否接受高風險手術,或急救後會不會反而變成植物人、癱瘓等後遺症。
張文瀚表示,過去曾收治1名高齡94歲的消化性潰瘍患者,家屬認為手術會有風險,原本不接受手術治療,但醫師與家屬溝通後,讓患者順利進行手術治療,術後1個星期,患者康復出院。
張文瀚指出,該不該急救、要不要動手術與年齡無關,以國外研究報告為例,將院外發生心臟停止接受心肺復甦術病患,分為18-65歲、65-75歲及75歲以上3組,結果發現,經心肺復甦術後1個月存活的比率分別是4.5%、3.2%、2.5%。
張文瀚表示,年齡對存活率影響沒有太大的差異性。以臨床經驗來看,老人若發生心室顫動,施行心肺復甦術存活率不比年輕族群低,家屬不需太早放棄。
另外,張文瀚表示,若以國內老人進行心肺復甦術的效益來看,從存活到順利出院,臺北市是3.9%,高雄市為4% ,國外文獻則大約在1-3%。
張文瀚表示,急不急救不能光以年齡來考慮,若老人家發生心室顫動,其實電擊就能處理,尤其如果心臟停止在數分鐘以內發現,或呼吸道阻塞的老人,這些都能以心肺復甦術急救。
至於停止急救的時機,張文瀚表示,例如心肺復甦術已施行超過25分鐘,本身有肺炎、腎衰竭、敗血症等老人家,可能急救效果較差,才考慮支持性療法,而非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