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晚上18時左右,在中國政府代表團的記者會上,就有外國記者問及代表團副團長蘇偉的看法。
這位記者得到的回答是:"你也許會對這個文件有一些意見,但我們總的思想是盡力推動哥本哈根會議取得成功。我們希望在哥本哈根達成全面的、有實質內容、有約束力的協議,但也要有所準備;不能因為個別問題沒有形成一致,而錯過哥本哈根會議取得成功的機會。"
由於當前的氣候變化談判進展緩慢,一些國家出於不同目的,紛紛秘密起草新的談判文本。據傳,有的秘密文本甚至可能在哥本哈根談判的第二個星期才被拋出。
其中,東道國丹麥牽頭、有英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參與起草的秘密談判文本,兩天前(12月8日)被英國《衛報》披露後,就受到了發展中國家集團和多家環保組織的抨擊。此間輿論普遍認為,這份"丹麥文本"過分偏向發達國家,而不顧及發展中國家的諸多合理權益。
而中國、印度、南非和巴西,即"基礎四國"(這四個國家的英文首字母可組合為英文單詞"基礎",BASIC)今年11月下旬在北京進行磋商時,也秘密討論過一份文本。有人稱之為"基礎四國文本"或"北京文本"。
根據所披露的"北京文本"草案,全球溫度增加不應超過2攝氏度的科學觀點得到了認可,但並未將其明確規定為上限。
"北京文本"繼續強調《京都議定書》的作用,並建議為該議定書附件一中提到的發達國家設定2013年至2020年內的強制減排目標。對沒有加入《京都議定書》的美國,則規定其減排承諾應與其他發達國傢俱有可比性。
根據這一草案,發展中國家需要採取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其中,發展中國家的自主行動不應接受國際核查;只有那些在獲得"可測量、可報告和可核查"的技術和資金支持情況下採取的行動,才應接受"可測量、可報告和可核查",即接受國際核查。
草案還主張,在《公約》之下形成全球氣候基金(Global Climate Fund),並由全球環境基金(GEF)來負責管理。
《世界報》記者稱,"北京文本"草案強調了發展中國家的立場,但也留有餘地,願意對發達國家作出一定退讓。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楊愛倫也告訴筆者,這份文本其實是針對"丹麥文本","在談判程序和策略上做出的一種強烈反應"。
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談判會場內外,"北京文本"引起了各方的濃厚興趣。《公約》秘書處新聞官John Hay以及多家國際媒體的同行都曾向筆者打聽,手中是否有"北京文本"的全文。
實際上,"北京文本"的不少內容,也是中國一直公開表明的官方立場,中國代表團也並不諱言"北京文本"的存在。12月7日,氣候變化大會開幕第一天,中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分管氣候變化事務的副主任解振華在回答筆者提問時說,與其被動地等著讓別人提出文本,"我們為什麼不能提出一個相應的東西?"
解振華同時表示,發展中國家集團和中國一直主張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之下,而不希望在這個談判過程中進行其他談判,"基礎四國"的那份文本只不過是一個"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