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是秦嶺主峰,位於陝西眉縣、太白、周至三縣交接處。詩仙李白有登太白山詩:"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韓愈也有:"雲橫秦嶺家何在"的感嘆。"太白積雪六月天"是關中八大景之一,一九九二年闢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於右任是名聞遐邇的書法家,游太白山時,在沿途寺廟留有墨跡,蒿坪寺匾額、遠門口太白廟楹聯等等。凡道士索字者,有求必應。流傳最廣的是《睡佛寺題詠》:"老佛睡得好,一睡百事了,我想學你睡,誰來把國保。"後經山人樵夫言傳吟詠,流傳甚廣。
家居關中三原縣的于先生,熱愛"太白山文化"。在秦嶺山麓有兩千餘座寺廟庵觀。儒釋道中尤以道教最盛;北麓太白山東有"樓觀臺"道教聖地,有老子的"說經臺",是全國重點文物;南麓太白山西有張良廟。這位"相國英雄"以其能"功成身退",在此辟谷修行成仙而名垂千秋,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于先生多次光顧,留有墨寶"送秦一椎,辭漢萬戶",與米芾的碑刻"第一山"被稱為雙絕碑,是鎮廟之寶。
一行人擁著三頂小轎緩緩向山下走來,身著中式布衣、布鞋、布襪,美髯飄拂如閒雲野鶴,有仙風道骨,得道高士模樣的於右任,這位五十四歲的監察院長,在蒿坪寺卻遇到了眉縣三位農民攔轎喊冤。說是請願更合適些,所訴者何?
原來一九二九年和一九三○年,陝西遭特大年饉之後,已是"蒿蓬蔽野,餓殍載道",一九三二年冬,又遇奇寒,當時西府各縣農民多種大煙(鴉片),煙苗凍死,收成無望,而地方政府仍按豐年戶籍土地數量攤派田賦及煙款。全縣各村農民奔走呼號,請求縣政府減免稅負,無果。於是,農民中的智者就冒險攔轎喊冤了。
蒿坪寺位於"白雲深處青山下"的出山口處,是於、邵下山必經之地。眉縣小法儀鄉農民秦護璽等三位老者頭頂訴狀,手捧西瓜,道旁跪等於、邵到來。
"三老候至午後日偏,方見許多人簇擁著三頂花欄小轎由山間羊腸小道搖搖晃晃地走下山來,三位老人強打精神,端跪俯首,等待轎至回話,不一會兒轎到,侍從護衛稟告:‘路旁有三老跪接'。於右任聽到報告,忙令:‘住轎'。三位老人戰戰兢兢,心中忐忑不安。秦護璽頭頂訴狀,跪行轎前回話:‘眉縣鄉民接候院長大人辛勞!主席大人辛勞'!於、邵及邵夫人見三位老者誠服之狀,頓生惻隱之心,遂即下轎,於右任親扶秦護璽等三位老人起身一同併肩步入蒿坪寺,問明來意,然後促膝交談起來......於、邵對他們的申訴深表同情。隨後三老捧上西瓜禮品以表敬意,再三懇求於、邵收下。於、邵推辭不過,最後只將西瓜收下,並付給白洋(銀元)六塊,以作瓜價,又親送三位老者出寺上路。於、邵回西安不過一月,即以這次申訴為由,批令眉縣政府,減免全縣當年煙款田賦半數。此事在全縣傳開,無不感謝於鬍子(於右任別號)的好處。"(以上摘自《眉縣文史資料》)
於、邵沒有叫秦老漢們等"研究研究",或層層批轉,將球踢來踢去,更沒有教育他們艱苦奮鬥抗日救國之類,只是用六塊銀元換了幾個西瓜。這些,今日看來也挺感人,特別是全縣田賦、煙款減半,這可不是小數目,效益大得很,正應了民間常說的"閻王(大官)好見,小鬼(小官)難纏。"難怪百姓愛"上訪"。
若以今人眼光視之,秦護璽們實屬"越級上訪"、"曲線抗稅"、"帶頭鬧事",應該說後果是相當嚴重的。
但在那"萬惡的舊社會"(以往"憶苦思甜"首句常用語)地方官員好像沒有如今的"先進性",並沒有說他們抹黑本縣,定他們個"上訪罪",倒像什麼也沒發生似的,反倒使這"眉東三老"從此深孚眾望,名揚鄉里,尤以秦護璽老人最享盛名,人稱"秦官夫"(意思是老百姓的好領班)。(引自《眉縣文史資料》)
"天道無私,常與善人"。秦護璽,這位小法儀鄉豆家村的農民,活了一百零一歲,一九八五年壽終正寢;人善壽長,於右任老先生也活了八十五歲,在臺灣仙逝。他們雙方曾經合奏的這道和諧樂章,將長久在關中大地上蕩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