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協定的基本內容是:簽約的兩國彼此之間,絕大部分產品的貿易免除關稅。圖為高雄港的鳥瞰圖。Getty
Images
由於主要國家都已簽了"資訊科技協定",因此佔我國一半出口的資訊產品現在已經免稅。圖為7月3日至6日在臺北世貿中心舉行的"2009臺北數位影音展"超過300家廠商參與展出最新的資訊影音商品。Getty Images
這十多年來很多國家都積極在與其他國家簽"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簡稱FTA),但由於中國強硬阻擾,我國和重要國家一直無法簽定自由貿易協定。大家在流行的東西我們卻無法得到,政府和不少人士因此主張說我國會因無法與重要國家簽FTA,在國際上將會被邊緣化。不能和各國簽FTA確實會造成一些傷害,但這傷害甚小,並不會讓我國無法發展甚至無法承受。而從另外的角度來看簽FTA也有主張者未提到的其他傷害。
自由貿易協定有利有弊
自由貿易協定的基本內容是:簽約的兩國彼此之間,絕大部分產品的貿易免除關稅。假設我國和韓國電視品質相同,出口價格分別為1,000和1,100美元,而美國的關稅為20%,則美國人原來買我國電視較便宜。但當韓國產品免稅之後,我們納關稅之後的進口價格1,200美元就高於韓國不用納關稅的1,100美元,所以美國消費者會改買韓國貨。他們和韓國廠商都得到好處,我們的生產和出口者卻會受到傷害。這是很多人認為不能和外國簽FTA會有很大傷害的主要原因。
然而這種叫做"貿易移轉"效果的改變,對美國其實是不利的。美國消費者付出的錢雖少了100美元,但美國政府卻少收到200美元的關稅。從美國整體的觀點來看,同樣的電視原來花1,000美元就由臺灣買到,現在卻花1,100美元去向韓國買。
自由貿易協定另有一種"貿易創造"的效果。例如美國自己生產的某型汽車若須賣10,000美元,而韓國品質相當的汽車只要賣9,500美元,則當進口汽車要納10%關稅時,美國人都愛用國貨。但若關稅降為零,美國消費者就改買韓國貨而省下500美元,消費者和韓國生產者都得到好處,但美國的廠商和勞工卻會失去生產和工作。
這兩個例子都清楚指出,自由貿易協定和其他經濟政策一樣,都是有利有弊,政府和任何人若只講其利而不言其弊,都是不誠實的。若只由這兩個例子來看,好像韓國總是得利的,這是因為這兩個例子都只是美國減稅的效果。但事實上韓國也必須要對美國產品免除關稅,而那就會對韓國生產者造成傷害。現在政府在談對中國之ECFA時,很大的特點就是只說中國對我們的免稅,而不談我們也要對中國免稅和開放的衝擊,所以就是隻言其利、不言其弊,也就是"報喜、不報憂"。
利弊分配可能加大貧富差距
由於自由貿易協定實際上有利有弊,所以整體而言對簽約國並不一定有利。而獲利和受害的又常是不同的人,因此即使獲利者得到的金錢利益大於受害者的金錢損失,也不能因為GDP(國內生產毛額)的增加就說全國是獲利的。例如,得利的如果是資本家而受害的卻是農民和勞工,負責任的政府當然不敢因為GDP會增加而就貿然簽約。即使得利和受害的是不同產業的勞工,得利的多賺一點錢而受害的卻失業,對國家也可能是不利的。就是因為這些不見得有利的因素,很多國家即使有機會也不願意簽,而要仔細評估和談判,並採取很多配套措施。
我國因為沒機會和主要國家簽,所以反而誤以為和任何國家簽自由貿易協定都是好的,而且誤以為沒有和任何國家簽自由貿易協定就會被邊緣化。其實不能簽訂FTA即使有點傷害,傷害也沒大到讓我國無法發展或邊緣化。各機構的研究雖然各有不同假設,但大致上的估計是,我國不能加入FTA的損失多在國內生產毛額的1%以下,我們在其他方面稍做努力,甚至少來兩個颱風就補起來了,絕不致使我國活不下去或無法發展。
不簽FTP對臺灣傷害不大
我們也可由更具體的事實來說明外國簽下FTA對我國損害不是那麼大的原因。
首先是很多產品目前在很多國家已免關稅,特別是主要國家都已簽了"資訊科技協定"(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簡稱ITA),因此佔我國一半出口的資訊產品現在已經免稅,不會因為外國簽了FTA而把我國這類產品排擠掉。
其次是各開發中國家進口加工再出口的原料零組件都有外銷退稅制度,加工再出口時可以退稅。而我國賣到中國和其他開發中國家的恰好大多數都是加工出口用的原料零組件,因此這些產品也等於原來就免稅,不太受外國簽FTA的傷害。
第三、各國之FTA都有一部分產品未列入免稅範圍,因此這類產品簽約國也沒得到可以取代我國產品的特權。
第四、每個FTA都只包含一部分國家,並非全世界除我國之外都已和所有其他國家互簽FTA,所以全球市場仍有很多可和其他國家公平競爭的市場空間。西歐早在幾十年前就已成立超過FTA的共同市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也已近20年,我國並未在這些市場被排除。近十多年我國在這兩大市場失去的出口絕大部分並非被其會員國搶走,而有八、九成是被非會員的中國搶走。
第五、很多國家有很多產品關稅率相當低,會員國免稅對其他國家的影響自然很小,各國產品本身的品質特色等競爭力才是能否出口更重要的因素。試問有多少人會因為NOKIA的產品須納3%的關稅而比山寨機貴3%,就決定改買山寨手機?
關稅減讓有多種對等方式
第六、我國面對開發中國家低工資和低成本的競爭,早就應該發展知識經濟,生產更有特色而別人不會生產的東西。凡是這類知識經濟產品,只要某FTA的其他會員不會生產,我們的出口就不會因為它們成立FTA而被取代。
第七、WTO(貿世界易組織)仍在推動全球性的自由化,各國也多有自己降低關稅的趨勢,而由APEC(亞太經合會議)成員一起成立自由貿易區的可能性也在增加。這些發展都可以讓我國不能加入其他FTA的損失再下降。
第八、國際貿易談判多為雙邊就小部分產品降關稅或自由化,例如美國多年來雖不和我國談FTA,但卻一再要我國調降各種產品關稅或開放牛肉等產品進口。因此我們即使不簽FTA,也可以和外國談判降低特定產品關稅。例如政府最近常以中國石化產品的關稅做理由而要和中國簽下ECFA。但實際上我們該直接和中國談判要求降低石化產品關稅才對。為了石化產品關稅而直接談取消所有產品關稅,就像指甲髒了就去洗澡一樣可笑。
第九、有些適合對外投資的產業,我們只要到某個FTA會員國投資幾年,其產品就可在該FTA內暢行。因此外國有了FTA,我們更容易用投資來突破其貿易障礙。例如石化業即使不去中國投資,只要在越南投資,我們可讓要在中國加工出口的原料由臺灣出口,而要在中國內銷的則由越南出口,即可以全部得到免關稅的利益,不怕中國和其他國家簽FTA。
第十、綜合運用個別產品的雙邊談判,以及我國廠商的投資,不少國家將願意因可得到投資的利益,而以降低某些產品關稅,或以經濟特區對特區合作的方式,讓我國某些產業透過該國而進入該國所參加的FTA。
中國阻礙我國和其他國家簽FTA的目的,就是要把我們孤立在國際社會之外,並讓我們失去信心而不得不依賴或聽命於中國。但上述具體因素和對等顯示我國並不會因此而無法生存與發展。我們若順中國的策略而和中國簽ECFA這個FTA,卻仍無法和其他重要國家簽FTA,我們的經貿反而會更往中國集中,也就是和其他國家更疏遠,更被孤立。政府用不和中國簽ECFA會被邊緣化做理由而執意要簽ECFA,不是愚不可及就是在欺騙人民。
《看》雜誌訂閱網站http://www.wa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