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
"中元節",桂東人稱之為"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在桂東的習俗中,"七月半"是清明節之後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時節。其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清明節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叫做"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傳統觀念中人鬼有別,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在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中,清明在驚蟄之後、穀雨之前。這時在地下蟄伏過冬的蟲蛇開始驚醒復甦,花草樹木開始發芽生長,雨季即將來臨。在這個時節去掃一次墓,驅趕蟲蛇,清除雜草,疏通排水溝渠,以免先人陰宅受到驚擾和水浸,這是清明掃墓的主要目的。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那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祭拜的儀式是在傍晚時分舉行。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供上食品。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匯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江南水鄉的"七月半"祭祖活動中的一個特點是吃毛豆。那時毛豆剛熟,用鹽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後,就著初涼的秋風和明亮的月色,一邊吃毛豆,一邊聊天,正是:
秋風送爽心適閑,更有新烹毛豆鮮。
父輩頗能知故事,一壺老酒話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