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祖孫二人穿過閑置的工業場地。(Getty Images)
中國國家統計局4月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6.1%。與此同時,總理溫家寶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中國推出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畫已經"初見成效"。有專家指出,現在就下這樣的結論為時尚早,第一季度GDP比去年同期回落4.5個百分點,比上個季度回落0.7個百分點,顯示中國經濟仍然處在衰退中。
經濟效益堪憂
作為中國經濟增長主要推動力的工業和出口貿易,今年一季度數據不容樂觀。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較上年同期微幅增長5.1%,增速大大低於2008年一季度的16.4%,也低於2008年全年的12.9%。同樣,海關總署此前公布,一季度中國出口較上年同期下降19.7%,進口下降30.9%。
而受需求疲軟和物價下滑影響,中國第一季度的零售額增速也減緩。今年一季度零售額的增速明顯低於去年同期的20.6%,而且首季消費增長是財政撥款的結果,包括家電下鄉補貼104億元、汽車下鄉補貼50億元,還有各地的旅遊券、消費券及現金補貼。首季全國財政收入減少8.3%、支出增加34.8%,這種由政府補貼帶動的消費,能持續下去嗎?
北京大學經濟教授商德文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談到對中國4萬億元的刺激經濟計畫的擔心,:"官方投資4萬億當然能拉動一部分消費,但是對消費的啟動是比較困難的。還有一個,投資下去以後呢,那些官員貪污了多少?真正實際見效的多少?另外,譬如修公路修了沒有?修的橋能不能用啊?這也是個問題,就是錢是扔掉了,投出去了,但是經濟效益呢,是不是好呢?這是另外一個問題。"
「官升數字、數字陞官」
由於「官升數字、數字陞官」(官員隨意改動數據,偽造政績以求陞官)的潛規則盛行於中國官場,中國的統計數據一直受到質疑。例如,為溫家寶所看重的經濟先行指標之一的用電量,在今年頭兩個月回升後,3月中旬開始又逐旬減少,4月上旬降幅升至3.57%。面對傳媒質疑社會用電量減少與工業生產增長5.1%的矛盾,國家統計局發言人雖然強調統計數據是「準確的」,但承認無法解釋用電量減少和工業生產增長二者的反向變化。
華爾街日報分析,在計算GDP的過程中,中國國家統計局依靠省市縣等各級統計部門輸入的數據。這些地方部門的工作人員首先要忠於當地的黨政領導,沒有這些領導的批准,他們的報告就無法提交到上一級統計部門。由於當地黨政官員的仕途同推動當地經濟增長的能力緊密相關,因此也就明顯存在人為上調產值數據的動機。
許多評論家認為,1998年亞洲處於金融危機時中國官方公布的7.8%的增長速度誇大了實際數字。能源消費、航空旅行和非加工進口數據都顯示,實際的增長率要低得多。當時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令那時的總理朱鎔基發出了"猖獗的弄虛作假"已經席捲了統計報告系統的感慨。
十多年後,面對更嚴重的經濟危機和官方堅定的"保八"承諾,人們難免會質疑弄虛作假者是否會扭曲2009年的GDP數據。但如今中國的統計系統已經不同於十年前,統計數據的製造者面對的動機可能比乍看之下更加複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