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50年:藏人無悔無怨的選擇?

發表:2009-03-10 19:2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達賴喇嘛:流亡是最好的選擇

1959年3月10日發生在拉薩的衝突事件,改寫了西藏的歷史軌跡。中國政府開始在西藏全面推行北京所稱的"民主改革",達賴喇嘛流亡印度。

50年轉眼就過,人們也許會問:"假如他當年選擇留在拉薩,西藏今天將會是怎麼樣的格局?"

在"西藏起義"50週年前夕,我在達蘭薩拉的達賴喇嘛官邸向他提出了這個問題。

他收起了一貫的笑容,抬頭仰望了良久,表情嚴肅地回答說:"很難作出推測。"

他指出,假如北京一直貫徹1951年簽訂的《十七條協議》的話,就不會發生1959年的衝突。

不過他隨即表示,流亡是最好、也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繼續抗爭、繼續弘揚藏傳佛教。

他並且提到了十世班禪在五六十年代向中共提意見、抗議北京對藏人的打壓後,反而遭受近十年的牢獄之災。

達賴喇嘛暗示,在中國當年極左的政治路線下,自己即使留在西藏,也很難有什麼作為。

心靈的缺失

作為藏傳佛教精神領袖,他的選擇,自然也成為了很多藏人的必然選擇。單是在1959年跟隨他出走的就有8萬多藏民。

這些藏人當中有很多當年還是小孩,再加上之後出生在印度的,對於這些人來說,流亡並不是自己的選擇,因此也談不上"假如當年留在西藏,如今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這樣的假設。

流亡藏人:流亡是必然的選擇

我在達蘭薩拉和印度首都德裡市郊的"西藏村"走訪時,所有受訪者都表達了同樣的心情-"在物質生活上還可以,但是心裏總是思念著家鄉,畢竟如今過著的是寄人籬下的日子。"

1978年出生在印度的藏青會副主席旦正昂傑說:"雖然我很享受目前的生活,但總覺得缺少了什麼。"

這種悵惘似乎成為了流亡藏人的一塊揮之不去的心結。

流亡的未來

雖然達賴喇嘛本人和西藏流亡政府都對印度政府的收容和關照表示感激,然而對於普通藏人來說,在異鄉的日子總是不容易。

西藏流亡政府總理桑東仁波切表示,在印度的流亡藏人的失業率超過20%,就業成為了流亡政府的最大挑戰。

他指出,流亡政府本身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而年輕藏人又很難在印度社會上與當地人競爭。

另一方面,流亡政府議長邊巴次仁對於近來年輕人移居西方的趨勢有點擔心。

不過桑東仁波切則認為,無論在那裡的年輕藏人,他們都抱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在海外待的越久,這種認同感就越強。

事實上,我所接觸到的藏族青年對前途似乎都充滿信心和期望,並沒有因為流亡的種種不利條件而灰心。

過去的50年已經成為歷史,未來的50年,流亡藏人的生活會是怎樣一番光景?他們又會作出什麼樣的選擇?

来源:BBC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