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一百二十名來自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教授到北京市政府門前請願示威,因為他們在三年前購買了位於清華大學北側的"褐石園"期房,最終被官商勾結欺騙,每人損失一百五十萬元至兩百萬元。
現場有六十多輛示威者的私家車,導致道路被堵。一般都是警車堵路,這次顯示,中國越來越多的富人開始上訪。
後來這一百二十人又去了北京市公安局申請遊行,警察全程尾隨。記者觀察,警察僅僅是勸阻,沒有衝突,但有很多警察拍照。現場有美聯社和日本電視臺記者。
事件分析
博訊記者根據網上信息總結如下:
開發商劉軍向原北京市海淀區區長周良洛行賄,周被判死緩,劉也被捕,此後資金鏈斷裂,褐石園樓盤也成爛尾樓。業主很多是北大清華教授,包括北大副校長,北大中文系主任溫儒敏,主持人阿憶等。
阿憶博客信息顯示,"元旦之夜,在北京海淀區褐石園購買預售房遭欺詐的受害人,正在準備暫時放下鬱悶憤怒的心情,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迎接2009 年。不料,他們的家同時來了不速片警,警告他們,別給政府添亂,破壞社會穩定。受害者一時找不到的,去其父母家或岳父母家調查,受害者不在北京過元旦的,幾乎在同一時間,都接到了同樣的警告電話。事後,大家不禁氣憤地想,這些警務人員是不是弄錯了方向,花這麼大氣力,在節日夜裡統一行動,不是去對付詐騙者,而是來警告受騙者,這不是在激化矛盾嗎?"
阿憶博客還對7月的上訪記錄如下:
對於北京海淀區褐石園業主,昨夜是不眠之夜。歷經21個月焦急而憤怒的等待,歷時18個月逐級上訪,關於一期驗收與代征地問題歷時1個半月堅韌的請願,在昨天的雨夜中,曙光乍現。海淀區宣布,代征地規劃與業主入住剝離進行,已完工的樓7月20日之前完成入住手續。昨夜早睡的,不知道利好消息突然而至,依然做著家破人半亡的噩夢,晚睡的,不敢相信利好消息是真的,有哭的,有喝酒吃羊肉(比豬肉便宜),感性的琢磨著去區府送錦旗,理性的認為這是政府應該做的,俺是又感性又理性,認為政府應該這麼做,俺們應該送錦旗,尤其應該送給那些勤勉幫助俺們解決問題的官員。
俺因在北大超負荷工作,同時要在區府旁邊一座大樓編輯《翻閱日曆》月刊,謀劃《夫妻天下》以及來年新節目,因此維權活動參與不多,比起 fishhunter、風雅先生、青青子衿、馬老師、汪老師、袁老師、何直博士、王爽、溫儒敏教授,俺感到慚愧。謹從俺參加維權有限的認知來看,俺最想感謝的,是海淀公安分局刑警隊長張洪、中共海淀區委委員劉鴻、海淀信訪辦張主任。穆鵬副區長和海淀建委賀主任做了很多努力,但數度多方會談,俺都沒能參加,沒有與這兩位主管官員見過面。所以,俺只談談俺的見聞,供一直關心此事的看官一讀。
首先說說褐石業主非常非常討厭的張洪警官。為啥討厭他呢?就是他宣布俺們違反《治安管理條例》,下令搶走標語,抓走業主代表!俺與他第1次遭遇,先是他派來警察,又要俺們放下標語,被俺堅決制止。隨後,見到了他本人,他穿便衣,斜背書包,戴眼鏡,完全像個研究生,卻站在一群正裝警察中間,所有警察都不做聲,很同情俺們,惟獨這個警察頭子遠遠地叫俺名字,要舌戰群儒,他大聲諷刺憤怒的業主。俺氣壞了,又知道此人正是上一次搶走俺們的標語抓了俺們代表的人,更覺他面目可憎,恨不得以俺武林世家的看家本領,把他掀倒在地。但氣歸氣,俺還是在中午時分號召大家偃旗息鼓,"俺們沒見到區長,但俺相信,區長一定見到了俺們,要對政府抱有信心,也要給他們一點點時間"。大家晒了一上午,也認為俺說的對,就四下散了。俺回旁邊大樓,邊吃飯,邊謀劃《翻閱日曆》 7月號的《封面文章》,不成想,張洪下午就摸上樓來,全然不是剛才的樣子,呈現出真的焦慮和擔憂,彷彿是業主的一員。俺問他為啥要來找俺,他說,就為你最後那席話,你是一個理智的人,只有理智的人才能達到目的,示威請願不是目的,目的是盡早住進自己的家。這一刻,俺有些感動,誰會相信在這個忙碌自顧的時代,一個執行公務的警察,能在他搶完標語抓完人之後,還惦念著要真正解決問題?在電影裡俺信,在現實中俺會懷疑!這完全不是他的分內工作,他什麼好處也得不到,反而會犧牲與家人團聚的時間,甚而陷入複雜的官際糾纏當中。但他是標兵,是優秀黨員,他習慣性了要管閑事。褐石這個閑事,明顯是他力所不能及,但他考慮再三,決定在妥善解決"信訪辦"事件的過程中,安排區委區府與俺直接交換關於褐石的意見。在很短的時間裏,俺們不謀而合,不用空洞的抱怨去耽誤寶貴的時間,直接提一些建設性方案做參考建議。此間,他的手機一直在振動,他總是按停,然後加快語速。俺說,晚飯一起吃吧,他指著不停振動的手機說,不可能。送他下樓,他又把書包斜背,成了研究生模樣,俺只好送他3本《翻閱日曆》雜誌,他愛不釋手地拿走了。此後,俺們頻繁聯絡,終致認識了發誓要全力以赴解決褐石問題的中共海淀區委委員劉鴻大姐。
所以,再說說劉鴻劉大姐,一併說說信訪辦張主任。
劉大姐第1次要見俺,俺要參加研究生一整天的論文答辯,會面未遂。張警官焦慮,怕錯失良機,不停地聯絡,見縫插針,終於在合適的時機,讓俺帶上幾本《翻閱日曆》,見到了劉大姐。劉大姐有知識情結和北大情結,竟攤開雜誌,一邊翻看,一邊談起褐石問題。她把信訪辦所有主任都叫了來,讓俺看看他們的臉色。俺看了,都是菜色。劉大姐解釋,這是因為凌晨她把信訪全體人員叫到區委,開緊急會議,進行自我批評,3位信訪科長要連夜寫檢查,信訪張主任和副主任督辦,不僅檢討此次失誤,而且要保證未來對所有上訪者避免出現同類過失,對其他不足之處必須立即整改,所以大家幾乎一夜未眠。隨即,劉大姐以相當長的時間,代表區委和信訪辦,表達了對褐石上訪業主的誠摯歉意。她與張主任一同表示,必須登門拜訪北大中文系主任溫儒敏教授,率全體信訪人員去道歉。俺說不必了,有您二位這席話,俺來轉告溫老師和鄰居們,他們一定會諒解。但劉大姐和兩位主任決計不從,一定要面見溫老師,親自道歉。俺也決計,拖著他們,心意領了,把大家的寶貴時間都節省下來。通過交談,也通過這段時間的接觸,俺也瞭解到基層信訪工作的難處,出現在視頻裡面的兩位信訪科長被上訪者毆打過。在發生糾紛的當天,俺也聽馬老師不解地感嘆,說以前來這裡,態度沒這樣兒,這次不知道怎麼了,正好被你小子遇上!對於俺自己,不食人間煙火,自小養尊處優,是第 1次來信訪,正趕上這等場面,無從對比,無法知道當天的情景頗有些獨特和極端,特別是日後俺又去了北京信訪辦和北京規劃委員會信訪辦,都受到非常高的禮遇,更覺得海淀信訪令人憤怒。劉大姐和張主任異口同聲地表示,咱不說前前後後了,也沒啥委屈可言,哪怕出現一次那天的情景,就是不對的,必須檢討,改進工作態度和工作方式。劉大姐說,已經嚴厲批評了信訪科長揮著手指說話的習慣,張主任特意介紹,"侯"談室已經改成"候"談室,歡迎隨時來檢查......呵呵,其實俺那幾天已經溜進信訪看了,政策信息架上已經擺上了相關文件,不再是空空如也。此間,兩位主任還談到要不要恢復擺放飲水機,俺插進問,這也是問題嗎,擺上就是了,省得上訪者沒水喝!副主任慨嘆了一聲,說過去擺過幾個飲水機,都被上訪者給砸了......張主任表示,信訪工作做時間長了,習慣了一些工作方式,自己可能不覺得什麼,但在別人看來很成問題,所以希望俺能安排時間,從禮儀、傳播學、政府形象角度來辦個講座,給大家提個醒,俺答應了。最後,劉大姐和各位主任拋棄個人信息保密的慣例,把各自的手機號給了俺,要俺一有想法或想表達什麼意見,直接給他們打電話,保持熱線聯絡,一起努力,把棘手的褐石問題妥善解決好。
於是,這次會談的下一個工作日,區委區府便召開了第1次多頭會議。劉鴻大姐在樓上開會,張主任在樓下接待褐石業主和代表。
緊接著,有業主代表和開發商參加的多方會談開始,但因問題確實棘手,相互糾葛,涉及市區各個方面,特別是原區長貪污開發商行賄入獄留下的濫賬,實在頭緒繁多,難以找出並落實方案,所以會議每每受挫停滯,但每每都有劉鴻大姐給大家希望,她也終於在昨夜完成了她的誓言。再一次謝謝您的熱忱。
在這個過程中,每次褐石業主再去海淀信訪辦提交材料,約見相關負責人,都有張主任熱心處理,事後還會給俺發來簡訊,告訴結果。謝謝您把被動工作變成主動工作,這習慣要能在全國信訪工作中推廣就好了,受了委屈的老百姓就不會砸飲水機了。
可是,交流渠道通暢了,局面打開了,張洪警官卻不見了。據說,張洪感傷地說過一句話,將來你們住進了褐石,你們會感謝馬老師,感謝袁老師,感謝阿憶,不會有人感謝我,只會恨我,我還抓過你們的袁老師,沒關係,只要你們能住進自己的家,恨我也無所謂。這裡,俺要對張警官說一句,你不僅是一位盡忠職守的好警察,而且是一個愛管閑事的好人,俺會告訴給褐石的鄰居們......
理應感謝穆鵬副區長、規委杜主任、建委賀主任、其他公安人員集體促成了在褐石最棘手的問題上獲得了圓滿,但俺實在是因為不及接觸你們,缺乏感性的理解,但褐石業主不會忘記你們。以往任何一次房產維權,記者們只是記錄報導維權的異常場面,似乎無人記錄問題的解決和圓滿解決之後的景象,這是新聞的缺失,對於居民構筑對政府和社會的信心是一種損害。俺還是那句話,要對自己的權益和努力有信心,也要對政府和社會有信心。
2008年6月開始上訪時的情景(摘自阿憶博客)
《瞭望東方週刊》2008年6月報導:北大清華教授為房上訪
開發商劉軍向原北京市海淀區區長周良洛行賄,周被判死緩,劉也被捕,此後資金鏈斷裂,褐石園樓盤也成爛尾樓。業主很多是北大清華教授,包括北大副校長,北大中文系主任溫儒敏,主持人阿憶等。他們艱難上訪,甚至被信訪辦官員動粗。
至今,他們仍然在無奈中等待。
教授們的聯名信
6月21日,週六,住在海淀區萬柳中路北京大學萬柳公寓的北大青年教師肖濤(化名)推開窗戶,看見對面的海淀區政府北面信訪辦門口站著很多人。
對於上訪者,在這裡住了三年的肖濤已經司空見慣。"不過這些人比較特別,衣著體面,甚至很多是開著車來的。"他說,"看了網上的報導,才知道裡面有不少北大老師。"
他說的"網上的報導",是指6月4日人民網發表的題為《信訪辦官員對北大老教授動粗,勒令禁止拍攝》的文章,事情發生在5月27日的海淀區信訪辦,其中的 "北大老教授"是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66歲的溫儒敏。"推搡事件"的背景,和"褐石園"的業主維權有關。
6月15日,溫儒敏致信海淀區信訪辦,表示接受信訪部門的道歉,並"願意藉此機會進一言,籲請海淀區政府能重視並切實解決好褐石園問題"。
記者在溫儒敏那封信的底稿上看到,信後附有北大清華兩校近20名教授、副教授的簽名,其中包括多名副校長、學院院長級別的學者。
簽名者並未涵蓋所有在褐石園購房的北大清華教授。經過記者調查,已經核實的購買了褐石園期房的北大、清華教師有40名左右。
那麼,褐石園到底為何掀起如此風波?
五證俱全的違規售房
褐石園是由北京泰躍房地產開發公司開發的一個住宅項目,位於圓明園東側,清華大學與北京體育大學之間。據北京市建委網站提供的消息,褐石園項目可售房共667套,已售出九成左右。
准業主代表馬驍介紹,他們有聯繫的業主有280人左右,其中大約一半是北大、清華兩校的教職工,另外還有北航、農大、林大等學校的教職工和一些在中關村工作的人士。馬驍本人是中影集團的一名導演。
在褐石園的准業主裡面,最早"出名"的是北京電視臺主持人、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周憶軍(阿憶)。
阿憶是在2006年國慶期間購買褐石園房子的,看到樓盤"五證俱全",阿憶放心地簽了合同。他沒想到的是,此時泰躍公司已陷入嚴重困境。幾個月前,其董事長劉軍被審查,隨後被捕。今年3月,原海淀區區長周良洛因受賄一審被判處死緩,而在他受賄的款項中,近一半來自劉軍。
劉軍被捕後,曾經顯赫一時、擁有三家上市公司的"泰躍系"立即陷入資金鏈斷裂的困境。但是北京市建委並沒有對褐石園的預售採取任何措施,褐石園的廣告繼續聳立在中關村大街兩側,雖然此時褐石園已經違規把在建工程抵押了出去。
五次延期交房
很快,問題出現了:原定2006年10月交房的褐石園一期並未如期交房,一些業主開始組織起來和開發商交涉。
直到2007年10月,一期的樓盤已經延期了五次,仍然沒有竣工。二期的首批交房期也到了,但是2006年8月開工的四棟樓,當年年底主體完工後,2007年只完成了外保暖,另外的六棟樓全部沒有完工。直到現在,記者看到這裡大部分還是挖了一米多深的大坑。
資金鏈斷裂無疑是造成褐石園問題的直接原因。用業主的話說,2007年的泰躍公司已經是一個"殘廢公司"。沒有足夠的預付款,施工方自然不願意動工。
卡在了最後一關
褐石園一期工程終於在今年5月竣工。眼看就要拿到鑰匙,一個新的僵局出現了--業主們被告知,北京市規劃委員會海淀分局拒絕對褐石園進行驗收。入住被卡在了最後一關。
業主們找到海淀規劃分局、北京市規劃委,被告知問題出在褐石園項目的"代征地"上。根據《北京市城市規劃條例》,泰躍公司在2001年與海淀鄉政府簽署了協議,由泰躍公司出資,海淀鄉政府代為拆遷圓明園北線的一片土地,開發作為綠地。
泰躍公司的負責人劉毅聰介紹說,泰躍公司先後兩次支付了5700萬元,但是海淀鄉卻沒有在規定時間內進行拆遷,泰躍公司就沒有再支付餘款。而這片征地沒有完成,正是海淀規劃分局拒絕驗收的原因。
漫長的等待
既然准業主中有眾多大學教授、代表委員、名人,為什麼不試試其他途徑呢?據北京大學李中華教授介紹,他們曾托全國和北京市的政協常委、人大代表通過不同渠道反映,"但也只能是把材料遞上去而已,回覆都說會解決的。"
那麼法律途徑呢?他們諮詢過律師,律師的意見是,如果起訴泰躍公司,也只是一個延期交房的問題,法院很難強制執行。
6月10日,馬驍和20餘位業主一起來到海淀區政府上訪。這一次他們沒有打橫幅,而是穿了統一印製的文化衫,上面寫著"相信政府、依賴政府、管我褐石"。
"現在不管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否找到,政府部門開始認真處理這件事了,這是值得肯定的。"馬驍說。 在漫長的等待中,褐石園的准業主們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至少有兩位老人已經去世,阿憶準備上北大附幼的女兒就要上小學了。
5月27日,星期二,對北京大學副教授周先生來說,是很糟糕的一天。
27日一大早,周先生連同其他十餘位北大和清華的教師們,來到北京市海淀區信訪辦,以業主身份,反映北京市規劃委員會海淀規劃分局拒絕驗收褐石園的問題,希望與相關領導面見商議,盡早入住已經逾期兩年未能入住的新宅。
上午9時10分,信訪辦科長告訴大家:"規劃分局的領導已經出來了。"此後,他轉身走了。
周先生和他的同事們一等再等,始終未見"規劃分局領導"到來。兩個小時後,業主代表請信訪科長再聯絡一下規劃分局,信訪科長極不情願。
後來,信訪科長很不耐煩,數度強行關門,想把站在門口的一位老教授推開。這位老教授66歲,是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大中文系主任溫儒敏博士,信訪科長突然扒拉溫儒敏右肩,致使其斜向踉蹌,再次企圖將其推離大門。
這一切,被在場的老師們用攝像機和手機拍了下來。
這時,大門裡又出現了一名高大男子,雙臂撐著門框,仍然要上訪老師接著等,並且凶狠地警告:"我們這兒不讓拍照!"
"其實,我們這次來信訪辦,只是希望見到一位相關領導,反映和商討一些問題,哪知道這裡的信訪接待工作,居然像是一場惡劣的鬧劇,政府工作人員不經意地對老教授動粗,實在是習慣性的粗暴,相當有損國家公職人員的形象。"周先生十分憤慨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