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國民體質監測有兩個"最",即建國以來規模最大、覆蓋人群最廣。監測結果出來後,媒體形容,這是"中國國民體質大透底"。到2005年,有了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5年間發生了什麼?如果以2000年的統計結果為基數100,那麼到2005年,國民身體形態綜合指數為99.14,國民身體機能綜合指數為90.35,國民身體素質綜合指數為103.43,換句話說,我們的身體素質正在爬升--男性可以做更多的俯臥撐了;我們的身材有點走樣--衣帶漸緊,小腹漸凸;我們的身體機能有所下降--肺活量、血壓等數據不容樂觀。
根據2008年初中國衛生部公布的消息,中國居民期望壽命(它的計算方法是:對同時出生的一批人進行追蹤調查,分別記下他們在各年齡段的死亡人數,直至最後一個的壽命結束。用這批人的平均壽命來假設一代人的平均壽命即為平均預期壽命)由2000年的71.4歲提高到2005年73.0歲。
好消息 更會俯臥撐了
身體素質是一個全國"普漲"的指標。
體育總局群體司綜合處處長楊光宇介紹,人的體質從國際上公認的標準看有5個方面,分別是形態、機能、素質、心理和應急能力,"但是後兩項監測的可操作性還不夠,因此報告並未納入。"
浙江省國民體質監測中心副主任安平則給了一個直觀的標準:對普通人來說,一個判斷體質的簡單辦法,就是看你能做多少個俯臥撐。
國民體質監測報告說,俯臥撐反映的是肌肉耐力情況,從2000年到2005年,國人身體素質水平明顯提高,20-39歲年齡段的成年人提高幅度最大。這從各地中青年男性做俯臥撐能力的提高中可見一斑,不過在"普漲"之中亦可看出"東西差異",以平均水平論,一個20-24歲的"北京人",一分鐘可做俯臥撐26.2個,同年齡的"上海人",則可做27.9個,但是到了西部,"貴州人"就只能做24.6個。
壞消息 腰粗了
2005年成年男性肥胖率為9.3%,超重率則高達33.2%--而2000年時,這兩個數字分別為7.6%和31.9%。體育總局《中國國民體質監測與鑑定研究》專家周琴璐說,"超重(而不肥胖)的人數比肥胖的人數多,這意味著有更多的人‘預備'著胖起來。"
和2000年前相比,中國成年男性的體重、胸圍、腰圍明顯增長,臀圍則無變化,"這意味著都胖在肚子上了,這就比較危險。"參與了這次監測的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張一民說。
彭博新聞社7月8日援引美國《保健事務》的一份報告稱,隨著財富的增加,中國人的腰圍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地方的人增長都快。這份報告還提供了更早的數據:2000年與1989年相比,中國女性肥胖者人數翻了一番,男性肥胖者人數則是當時的3倍。"中國目前肥胖人口達3.25億人,這個數字在未來20年後還可能增加一倍,這種變化可能對中國的勞動力和經濟增長產生影響。"報告如此預測。
至於腰圍多少為宜,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朱惠蓮給出了一個數字:根據我國的情況,男性腰圍最好不要大於90厘米,女性不大於80厘米,換算成國人熟悉的單位,男同胞買褲子超過2尺7,女同胞買褲子超過2尺4,就得自己掂量掂量了。
70後、80後、90後
1985年,原國家教委、國家體委等部門在28個省區聯合開展了《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此後,於1995年、2000年、2005年又進行了相同規模和內容的調研。
根據過往4次調研,可以大致描繪出一個典型的"70後"、"80後",和部分"90後"在中小學時期的身體變化:"80後"男生要比"70後"男生高3厘米,重3.8公斤,"90後"男生則又比"80後"男生高1.9厘米,重3.6公斤;"80後"女生比"70後"女生胸圍增長1.6厘米,而"90後"女生比"80後"女生胸圍又增長1.3厘米。
這其中,身高增長"前快後慢",到"90後"一代速度已經明顯放慢,體重增長則"前慢後快",到"90後"一代,重量和圍度生長的高峰仍將繼續。
在機能、素質方面,同樣是學生時代,"80後"比"70後"的爆發力和速度明顯提高,而耐力則有所下降;"90後"則在機能和素質方面呈現全面下降,耐力下降尤甚,部分年齡段甚至退回到了"70後"當年的水準。
某種程度上,"70後"、"80後"受益於營養不良時代的結束,迅速地高大、健壯起來,也迅速參與製造了"身材走樣,機能下降"這個新聞點,而他們之後的"90後",則在洋快餐和"魔獸"的轟炸中艱難突圍,或者發肥。
吃得多了,動得少了
受訪專家常常用8個字概括國人體質變化的原因,即"吃得多了,動得少了"。
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費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達到35%,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30%的上限,"油水多了,意味著穀物吃得少了,這你從日常經驗中也可以感覺到,咱們平時在外面吃館子,很多時候不就是到最後不吃米飯了。"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何宇納說。
油過量,鹽也超標,傳統中國菜講究鹽味,到2002年,國人人均每日攝鹽量為12克,兩倍於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量。
過量的油鹽在體內運行,增大了肥胖、糖尿病、血脂異常的發生率,也增加了高血壓的患病風險。2002年,18.8%的成年中國人患高血壓,總人數預計超過1.6億,比1991年增加了7000多萬人,並且"城鄉差距已不明顯"。血脂異常率也達到了18.6%,此外,還有3.9%的人血膽固醇邊緣升高。
周琴璐用"靜坐為主"來描述很多中國人的生活狀態,在《第二次國民體質檢測報告》龐雜的表格中,她提醒我們重點關注25-39歲年齡段的體質狀況,"尤其是25-29歲年齡組的,他們大學剛畢業,從學校到辦公室,身體機能下滑得最厲害。"
群眾體育現狀的最新數據,按體育總局的規劃,我們要到今年10月份左右才可以看到,但在2000年,我國16歲以上的城鄉居民中,有65%的人在這一年沒有參加過任何體育活動。
以年齡段劃分,體育人口(每週參加體育活動不低於3次,每次活動時間30分鐘以上)呈現出"兩端高中間低"的特點,36-45歲和26-35歲成為國人中最為"靜態"的兩個群體。2000年的統計表明,體育人口各種慢性病的發病率低於非體育人口7.1個百分點,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只有非體育人口的12%,職業病的發病率只有非體育人口的17%,肥胖的發生率低於非體育人口1.5個百分點。而有身體疲勞、體力衰退感覺的人,體育人口比非體育人口要少一半。
2000年,中國人最喜歡的體育鍛練項目依次是健身健美操、武術、秧歌、交誼舞、廣播操、羽毛球、氣功、門球。2005年北京市的調查顯示,排名前幾位的項目已經變成了跑步、游泳、步行、球類、登山、健美力量練習,氣功與武術相加,也只能敬陪末座,甚至不敵"其他"。"更多人可能是需要看得見的減肥或者其他效果,轉向了強度更高的有氧運動。"北京市體科所所長吳向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