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8-10-26 06:02:23作者:
二零零七年九月,緬甸袈裟革命影像傳遍全世界,僧侶與民眾和平示威活動與軍政府子彈鎮壓,經過一週年,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關心緬甸議題的人們若稍有留心將會發現,除了部分深入採訪的外國記者外,流亡海外的緬甸媒體不斷從緬甸傳出流血鎮壓的畫面,廣為國際媒體使用。
今年五月二日納吉斯熱帶氣旋重創緬甸,軍政府嚴格限制簽證發放,不少外籍人士不得其門而入,遑論向來被禁止的記者,緬甸獨立媒體因此扮演了重要的新聞傳遞角色。
回顧二十年前,緬甸一九八八年學生民主運動因軍政府鎮壓,死亡人數逾三千人,卻因深入緬甸的外籍記者不多,科技與網路還不夠發達,能夠流出的消息與影像相當稀少,不像隔年天安門事件震撼全球。
然而,過去十多年來網路快速發展,緬甸流亡民運人士得以透過網路與衛星,將緬甸封閉的消息傳給全球,甚至透過各種方式讓資訊與新聞傳入緬甸。眾多緬甸流亡媒體中,伊洛瓦底江雜誌社、密希瑪新聞社廣為外籍媒體、研究人員與關心緬甸議題的讀者閱讀。
美國總統布希八月初訪問泰國,特別與緬甸流亡異議人士會面,伊洛瓦底江雜誌社的主要編輯、記者也參與了這次的餐會。透過網路追求民主與新聞自由,這群無冕王已得到全球關注與敬重。
密希瑪新聞社一九九八年在印度新德里成立,當年由三個緬甸民主人士草創。密希瑪也在泰國清邁設有分部,已有三十名支薪的員工。
除了網路新聞,也有網路影像新聞,並在國際協助下,透過衛星固定向緬甸播送電視新聞,當然,在緬甸政府高度限制新聞自由的環境下,加上緬甸人民普遍貧窮,能夠接收到衛星新聞的民眾十分有限。
緬甸控制新聞自由,盛溫說,各級學校沒有任何新聞相關科系與課程,正式登記的媒體即使是私人經營,出版前都必須經過嚴格的事先審查。即使如此,報刊中完全不能提到政治與有關政府負面消息的文字,包括與民主領袖翁山蘇姬相關的任何字句。
盛溫說,為了私利並轉移人民對政治的焦點,緬甸軍政府對賭博並未嚴格管制;除了國營報紙以外,體育報成了私人媒體中銷售最好的報紙。
因此,真相報導只能透過緬甸流亡媒體或類似美國之音、英國廣播公司等國際媒體,向緬甸人民傳遞新聞。然而,受緬甸軍政府的高度限制,西方外籍記者在敏感時間進入緬甸難上加難,二零零七年袈裟革命,包括路透社、BBC和CNN等國際媒體除了採訪密希瑪新聞社編輯外,也請他們提供新聞素材與影像。
那段時間,向來安靜的密希瑪印度總部來了許多國際媒體要求採訪,平日僅有二千五百多個瀏覽人次的網頁,也暴增至三十萬人次。流亡媒體能獲得的資源有限,都是靠國際非政府組織或媒體組織贊助,密希瑪一年將近八萬美元的營運經費,也幾乎是靠國際贊助。
由於緬甸沒有新聞課程,這群海外流亡記者,過去在國際非政府組織單位協助下,前往附近國家獲得媒體訓練。密希瑪為了提供可靠新聞,在印度、孟加拉、泰國、中國的記者群戮力查證、平衡報導外,緬甸內部也有秘密記者參與報導,在新聞高壓控制的環境下向外界提供緬甸內部最新消息。
即使資源有限,密希瑪新聞社成為緬甸相關議題具可信度的網路媒體。不過,由於部分記者流亡海外身份,盛溫坦言,有些採訪邀約難度較高,例如約訪駐在國官員等,因此常常只能依賴口碑、人脈與信任獲得採訪機會。
一九九八年成立至今,密希瑪新聞社已進入第十個年頭,除了網路之外,二零零三年也發行緬文與英文版月刊,並在泰國加強電視內容的製作。
八月十九日密希瑪在曼谷舉辦十週年座談會,參與出席的泰國民族報團資深編輯鐘嘉賓就讚揚說,緬甸若有朝一日走向民主化,密希瑪是緬甸民主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角色,未來也將在政壇上具有一定影響力。
緬甸人民為民主自由奮鬥,海外民運人士不放棄努力,只期盼緬甸走向民主的那一天,而緬甸流亡媒體在這個奮鬥過程中,早已成了封閉的緬甸與國際社會聯繫的最佳平臺。
正當今日網路資訊到處流竄,部落格爭相奪取閱聽眾耳目的時代,這群緬甸流亡媒體真正發揮了公民記者的精神,也為緬甸有朝一日來臨的民主鋪路。
今年五月二日納吉斯熱帶氣旋重創緬甸,軍政府嚴格限制簽證發放,不少外籍人士不得其門而入,遑論向來被禁止的記者,緬甸獨立媒體因此扮演了重要的新聞傳遞角色。
回顧二十年前,緬甸一九八八年學生民主運動因軍政府鎮壓,死亡人數逾三千人,卻因深入緬甸的外籍記者不多,科技與網路還不夠發達,能夠流出的消息與影像相當稀少,不像隔年天安門事件震撼全球。
然而,過去十多年來網路快速發展,緬甸流亡民運人士得以透過網路與衛星,將緬甸封閉的消息傳給全球,甚至透過各種方式讓資訊與新聞傳入緬甸。眾多緬甸流亡媒體中,伊洛瓦底江雜誌社、密希瑪新聞社廣為外籍媒體、研究人員與關心緬甸議題的讀者閱讀。
美國總統布希八月初訪問泰國,特別與緬甸流亡異議人士會面,伊洛瓦底江雜誌社的主要編輯、記者也參與了這次的餐會。透過網路追求民主與新聞自由,這群無冕王已得到全球關注與敬重。
密希瑪新聞社一九九八年在印度新德里成立,當年由三個緬甸民主人士草創。密希瑪也在泰國清邁設有分部,已有三十名支薪的員工。
除了網路新聞,也有網路影像新聞,並在國際協助下,透過衛星固定向緬甸播送電視新聞,當然,在緬甸政府高度限制新聞自由的環境下,加上緬甸人民普遍貧窮,能夠接收到衛星新聞的民眾十分有限。
緬甸控制新聞自由,盛溫說,各級學校沒有任何新聞相關科系與課程,正式登記的媒體即使是私人經營,出版前都必須經過嚴格的事先審查。即使如此,報刊中完全不能提到政治與有關政府負面消息的文字,包括與民主領袖翁山蘇姬相關的任何字句。
盛溫說,為了私利並轉移人民對政治的焦點,緬甸軍政府對賭博並未嚴格管制;除了國營報紙以外,體育報成了私人媒體中銷售最好的報紙。
因此,真相報導只能透過緬甸流亡媒體或類似美國之音、英國廣播公司等國際媒體,向緬甸人民傳遞新聞。然而,受緬甸軍政府的高度限制,西方外籍記者在敏感時間進入緬甸難上加難,二零零七年袈裟革命,包括路透社、BBC和CNN等國際媒體除了採訪密希瑪新聞社編輯外,也請他們提供新聞素材與影像。
那段時間,向來安靜的密希瑪印度總部來了許多國際媒體要求採訪,平日僅有二千五百多個瀏覽人次的網頁,也暴增至三十萬人次。流亡媒體能獲得的資源有限,都是靠國際非政府組織或媒體組織贊助,密希瑪一年將近八萬美元的營運經費,也幾乎是靠國際贊助。
由於緬甸沒有新聞課程,這群海外流亡記者,過去在國際非政府組織單位協助下,前往附近國家獲得媒體訓練。密希瑪為了提供可靠新聞,在印度、孟加拉、泰國、中國的記者群戮力查證、平衡報導外,緬甸內部也有秘密記者參與報導,在新聞高壓控制的環境下向外界提供緬甸內部最新消息。
即使資源有限,密希瑪新聞社成為緬甸相關議題具可信度的網路媒體。不過,由於部分記者流亡海外身份,盛溫坦言,有些採訪邀約難度較高,例如約訪駐在國官員等,因此常常只能依賴口碑、人脈與信任獲得採訪機會。
一九九八年成立至今,密希瑪新聞社已進入第十個年頭,除了網路之外,二零零三年也發行緬文與英文版月刊,並在泰國加強電視內容的製作。
八月十九日密希瑪在曼谷舉辦十週年座談會,參與出席的泰國民族報團資深編輯鐘嘉賓就讚揚說,緬甸若有朝一日走向民主化,密希瑪是緬甸民主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角色,未來也將在政壇上具有一定影響力。
緬甸人民為民主自由奮鬥,海外民運人士不放棄努力,只期盼緬甸走向民主的那一天,而緬甸流亡媒體在這個奮鬥過程中,早已成了封閉的緬甸與國際社會聯繫的最佳平臺。
正當今日網路資訊到處流竄,部落格爭相奪取閱聽眾耳目的時代,這群緬甸流亡媒體真正發揮了公民記者的精神,也為緬甸有朝一日來臨的民主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