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8-10-01 07:08:56作者:
中國人好像從來沒有因為民生問題這麼憤怒過,因為喝奶粉不僅喝死了一些無 辜的嬰孩,而且幾乎所有喝過牛奶的成人和孩子都曾被不法之徒下過毒,即使喝伊梨、蒙牛這樣響噹噹的名牌也不能倖免。如此可怕的人禍,剛開始竟然想找幾個生 產和銷售牛奶的替罪羊草草收場。
老百姓這回是真的不幹了,人們沒有其他渠道維權自保,只能把不滿帶到網路上傳播,於是網路成了民眾口誅筆伐的戰場。其中最猛烈的炮火集中發射到涉嫌非法為食品企業設立免檢制度、事件爆發後卻擔任組長追究他人責任的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身上,最終使李長江下臺。
免檢制度的利益交換
然而,這並沒有結束。畢竟,中國人這回被驚恐不已,多年來的擔心開始集中爆發,豈止是牛奶製品,麵粉、肉類、雞蛋、飲料等等早就風傳含毒。這恰恰印證了魯迅 的那句名言:「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中死亡。」無疑,在改革開放三十週年之際,政府遭遇了一次由「三聚氰胺」引燃的民怨大爆發。
在此不妨摘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何兵近期在網上發表的檄文。文章表示,閱遍中國產品質量法,都沒有看到所謂的質量免檢制度。凡納入國家檢驗的產品,都涉及到人 身和財產安全,都有檢驗的必要。國家質量部門沒有權力規定免檢。概括性地將某個企業的產品確認為免檢產品,從本質上違背了產品質量法。
何兵一針見血地指出:所謂的產品質量免檢,就是變相地向社會推薦產品,是利用政府權力參與市場的行為。試想一下,兩種產品同時在架銷售,其一打著免檢的牌 子,其二沒有,你會買哪種?一定是質量免檢產品。因為你相信政府的信用。至此,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給產品貼上質量免檢標誌,實質是利用政府信用在為企業 產品做廣告和擔保。其最終損害的,是人民的利益和政府的信用。
面對這場政府監管與誠信缺失而導致的危機,中央政府正接受著極其艱難的考驗,政府能否順利過關,給百姓一個滿意的交待,顯然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百姓最接受不了的就是持之以恆的操作慣例:先隱瞞,隱瞞不了就欺騙,欺騙不了就承認一部分,承認一部分還不行就撤幾個官(過一陣還會在別處受到撫慰任用),最後就是政府「把壞事變好事」,成了治理功勞。
前兩日,溫家寶探視結石患兒時,在譴責問題企業沒良心後,強調要把壞事變好事,他說:「我們要對人民負責,就必須如實地把情況都要向老百姓公開。 」就在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人們依然置疑政府公布的結石患兒的數字,更置疑政府有無決心檢查並公布人們擔心的眾多食品中存在的安全問題。溫家寶在紐約參加聯 合國會議期間也表示保證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但沒有人就此安心,因為人們看到阜陽奶粉沒過多久就有三鹿奶粉,假藥害人抓了又抓仍然接連不斷,大家都清楚政府在說與做之間的距離,誰還會相信政府?
能否挽回政府信用?
雖然「以人為本」是治國方針,但無數事實證明了人命被草菅,這怎能不引起國民的強烈憤慨。當上海《東方早報》記者簡光洲9月11日冒著巨大風險和心裏掙扎把三鹿集團的名字見諸報端的時候,政府在掌握情況下都 沒有作為。在此種狀態下,政府再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能加強民眾與政府的對立。有人在網上呼籲:「改變壞的體制,不要寄希望於執政施政的一方,而 是需要來自底層的、持久而堅韌的抗爭。我們就是體制。」
如果政府再不洗心革面,一場呼之欲出的公民運動將熊熊燃起。
我們聽到了太多可怕的信息:生產奶製品的不喝成品奶,加工麵粉的不在外吃麵食,養殖魚蝦的不吃賣出物……食品行業儼然形成了「我害人人,人人害我」,政府不是不知道,只是沒有下力氣去管。可以想像,當大量涉及質量和安全的產品被揭露後,肯定有多行業的企業股票大跌,全國GDP增長也會受到影響,從國外召回大批產品將損及中國形象等等。
政府在行使強硬治理措施時,還需同時啟動道德重建和媒體監督的工程。以法律重罰和人性教化讓生產者保住道德底線;放手讓媒體發揮其監督功能,勿再以社會穩定為藉口限制媒體的揭弊。如果「三鹿事件」早允許媒體介入,斷不會造成對那麼多嬰幼兒的傷害。政府要明智地看到,傳統媒體官方可以限制,但網際網路卻無法限制。我們看到,許多死硬的堅冰是在網路的群力下得到融解,中國正是在這種力量下一點點進步。
政府與其常常處於被動挨罵的境地,不得不在網路輿論的重壓下做出讓步和調整,不如主動開放渠道讓人們參與、監督、重建。政府已經被推到不得不進行一場深刻改革的路上。所以,當下的政府信用危機大 爆發,也許就是政治改革的啟動儀式。所以,當下的政府信用危機大爆發,也許就是政治改革的啟動儀式。
老百姓這回是真的不幹了,人們沒有其他渠道維權自保,只能把不滿帶到網路上傳播,於是網路成了民眾口誅筆伐的戰場。其中最猛烈的炮火集中發射到涉嫌非法為食品企業設立免檢制度、事件爆發後卻擔任組長追究他人責任的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身上,最終使李長江下臺。
免檢制度的利益交換
然而,這並沒有結束。畢竟,中國人這回被驚恐不已,多年來的擔心開始集中爆發,豈止是牛奶製品,麵粉、肉類、雞蛋、飲料等等早就風傳含毒。這恰恰印證了魯迅 的那句名言:「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中死亡。」無疑,在改革開放三十週年之際,政府遭遇了一次由「三聚氰胺」引燃的民怨大爆發。
在此不妨摘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何兵近期在網上發表的檄文。文章表示,閱遍中國產品質量法,都沒有看到所謂的質量免檢制度。凡納入國家檢驗的產品,都涉及到人 身和財產安全,都有檢驗的必要。國家質量部門沒有權力規定免檢。概括性地將某個企業的產品確認為免檢產品,從本質上違背了產品質量法。
何兵一針見血地指出:所謂的產品質量免檢,就是變相地向社會推薦產品,是利用政府權力參與市場的行為。試想一下,兩種產品同時在架銷售,其一打著免檢的牌 子,其二沒有,你會買哪種?一定是質量免檢產品。因為你相信政府的信用。至此,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給產品貼上質量免檢標誌,實質是利用政府信用在為企業 產品做廣告和擔保。其最終損害的,是人民的利益和政府的信用。
面對這場政府監管與誠信缺失而導致的危機,中央政府正接受著極其艱難的考驗,政府能否順利過關,給百姓一個滿意的交待,顯然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百姓最接受不了的就是持之以恆的操作慣例:先隱瞞,隱瞞不了就欺騙,欺騙不了就承認一部分,承認一部分還不行就撤幾個官(過一陣還會在別處受到撫慰任用),最後就是政府「把壞事變好事」,成了治理功勞。
前兩日,溫家寶探視結石患兒時,在譴責問題企業沒良心後,強調要把壞事變好事,他說:「我們要對人民負責,就必須如實地把情況都要向老百姓公開。 」就在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人們依然置疑政府公布的結石患兒的數字,更置疑政府有無決心檢查並公布人們擔心的眾多食品中存在的安全問題。溫家寶在紐約參加聯 合國會議期間也表示保證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但沒有人就此安心,因為人們看到阜陽奶粉沒過多久就有三鹿奶粉,假藥害人抓了又抓仍然接連不斷,大家都清楚政府在說與做之間的距離,誰還會相信政府?
能否挽回政府信用?
雖然「以人為本」是治國方針,但無數事實證明了人命被草菅,這怎能不引起國民的強烈憤慨。當上海《東方早報》記者簡光洲9月11日冒著巨大風險和心裏掙扎把三鹿集團的名字見諸報端的時候,政府在掌握情況下都 沒有作為。在此種狀態下,政府再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能加強民眾與政府的對立。有人在網上呼籲:「改變壞的體制,不要寄希望於執政施政的一方,而 是需要來自底層的、持久而堅韌的抗爭。我們就是體制。」
如果政府再不洗心革面,一場呼之欲出的公民運動將熊熊燃起。
我們聽到了太多可怕的信息:生產奶製品的不喝成品奶,加工麵粉的不在外吃麵食,養殖魚蝦的不吃賣出物……食品行業儼然形成了「我害人人,人人害我」,政府不是不知道,只是沒有下力氣去管。可以想像,當大量涉及質量和安全的產品被揭露後,肯定有多行業的企業股票大跌,全國GDP增長也會受到影響,從國外召回大批產品將損及中國形象等等。
政府在行使強硬治理措施時,還需同時啟動道德重建和媒體監督的工程。以法律重罰和人性教化讓生產者保住道德底線;放手讓媒體發揮其監督功能,勿再以社會穩定為藉口限制媒體的揭弊。如果「三鹿事件」早允許媒體介入,斷不會造成對那麼多嬰幼兒的傷害。政府要明智地看到,傳統媒體官方可以限制,但網際網路卻無法限制。我們看到,許多死硬的堅冰是在網路的群力下得到融解,中國正是在這種力量下一點點進步。
政府與其常常處於被動挨罵的境地,不得不在網路輿論的重壓下做出讓步和調整,不如主動開放渠道讓人們參與、監督、重建。政府已經被推到不得不進行一場深刻改革的路上。所以,當下的政府信用危機大 爆發,也許就是政治改革的啟動儀式。所以,當下的政府信用危機大爆發,也許就是政治改革的啟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