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欣賞〗臨江仙

作者:任一仁 發表:2008-09-28 20:1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臨江仙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
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
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作者簡介】

蘇軾(公元 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博學多才,詩詞文章書法繪畫,無一不精。其文章屬"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為宋代第一大家,其詞開創了宋詞中豪放、清曠的詞派,對後世的文學有巨大影響。

【字句淺釋】

解題:公元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住在城南長江邊的臨皋亭。後在附近開荒種地,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還在那裡修了棟"雪堂"。這首大名鼎鼎的詞記述了一個深秋之夜,作者在雪堂開懷暢飲後帶醉返回臨皋的情景。三更:相當於子夜前後一小時的時間。家童:家中的年青男僕。鼻息:鼻中呼吸的氣息。忘卻:這裡指擺脫。營營:奔競追求。夜闌:夜深。縠紋:縐紗似的細紋,用以比喻很細的水波。寄:暫時的托身。餘生:暮年、後半生。

【全詞串講】

在東坡夜飲喝醉了醒過來又喝醉,
回到家門口好像是半夜三更。
家中童僕正鼾睡發出鼾聲似雷鳴。
敲門時都沒有人來答應,
我便倚著手杖聽江水聲。

我經常怨恨這身軀不屬於我自己,
何時能擺脫世間的追求奔競?
夜深風靜沒一絲波紋江水一碾平。
從今後駕小船匿跡銷聲,
江湖河海間寄託後半生。

【言外之意】

因為幾句詩而受到仕途上的重創,這樣的人生挫折卻沒有讓蘇軾消沉、趴下。他居然自己開荒種地、建屋修房,逆來順過,顯出其性格之爽朗、心胸之開闊。雖然如此,他心中的塊磊也必須借酒澆溶,因此喝起酒來醉了醒、醒了又醉,如此豪飲,也就不足為怪了。半醒半醉的走回家去,估計是半夜時分。萬籟俱寂中,家中童僕的鼾聲都像雷聲一樣響亮。僕人睡得沉,聽不到敲門聲,他便進不了門,於是乾脆倚靠著手杖傾聽長江流水的聲音。這層細節也足顯蘇軾隨遇而安的豁達性格。總之,上片不寫景,卻讓人感受到靜怡的夜景美;不寫情,卻讓人感覺到作者真實的情。特別是結句"倚杖聽江聲",作為風狂浪險的宦海沉浮中的劫後餘生者,他該有多少複雜的情緒、難言的心境,默默融入這長江的浩浩靜流中啊!

酒後易露真情;靜中獨處,意馬心猿也最難駕控。因此聽著聽著江水聲,胸中的情緒便翻騰起來:怨恨自己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以至擺脫不了常人式的奔逐和追求。眼前的江面一平如鏡,沒有擾人的風波,何不駕起一葉輕舟,從此隱跡人間,悠然自在的遍游江湖河海,樂陶陶度過自己的後半生呢?以他當時的艱難處境、當晚的酒後情緒,以及他平素渴望自由、自然生活的心懷,沒有比這種設想更有吸引力的了。因此,這首詞的腹稿可能當時就定下來了。後來,他與朋友們在江上飲酒時,便寫了此詞,與大家高聲唱了幾遍。   

第二天,人們在傳抄此詞時,便據最後兩句喧傳蘇軾已經挂冠而去、駕舟歸隱了。當地的郡守大人一聽,不免又驚又怕:這不走脫了朝廷要犯了嗎?立即帶著人到蘇軾家來查問,發現他還在床上沒起來呢!據說此詞很快就傳到皇上(宋神宗)手裡,連神宗也驚疑不定。這些波折反過來又使此詞更加有名、更加廣傳於世。當然,此詞能成為千古名作,主要的成功之處還在於:文如其人,寫出了東坡真實、鮮明的個性。真的東西,才有感動人心的力量。

然而,那兩句話也沒說錯:他確實是走了。因為他的心已經走了,他說的是心裏話,他沒有亂說。但世人看的是他的身,就不免產生誤會。他在此詞中不是已經聲明瞭"此身非我有"嗎?這個身都不屬於他,當然就更不能代表他了!



来源:正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