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到底是誰將三聚氰胺放入奶粉中的呢,我認為最大的可能就是奶農。
我國現在的牛奶生產是採用的"公司+奶農"模式,包括"公司+基地+奶農"或"公司+協會+奶農"其實質是一樣的,都是農戶飼養奶牛,然後將牛奶賣給乳品廠。
前些年,我國乳業高速發展的時期,由於奶源缺乏,很多乳業公司為了鼓勵農民養牛,跟農民簽訂了收購合同。由於收購價格高,養奶牛是一件很賺錢的事情。很多農民看到養奶牛有利可圖,紛紛加入了奶牛飼養的行業,有的甚至不惜到處借債買奶牛。
但是,隨著奶牛的飼養數量的加大,牛奶的生產出現了過剩的情況。乳業公司這個時候也開始對農民挑三揀四,在收購中壓級壓價,甚至單方面撕毀合同。而且近些年由於飼料價格大幅上漲導致飼養成本上升,但是同時牛奶的收購價格增長緩慢,農民養奶牛出現了虧損。農民為了避免虧損,就開始在牛奶中兌水。但是兌水後會造成牛奶品質下降,證明牛奶品質的最重要的指標是蛋白質含量。我國現在檢測蛋白質含量的方式是凱氏定氮法,也就是通過檢測牛奶中氮的含量來反推蛋白質的含量。
如果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等這樣一些高氮化合物,就可以顯著地提高牛奶的檢測結果。為了能夠在檢測中達標,農民就開始在牛奶中添加如尿素、三聚氰胺等來欺騙乳業公司,從而使乳業公司在收購的牛奶中就含有大量的三聚氰胺,結果造成乳業公司銷售的產品中含有有毒物質。
但是,為什麼發達國家的牛奶業沒有出現中國這樣的問題呢?
發達國家乳業經營的基本模式為"合作社+公司+農戶",這與我國的"公司+農戶"模式存在著本質區別。我國的"公司+農戶"模式,公司與農戶之間基本是一種買賣關係,公司與農戶之間沒有形成經濟利益共同體,甚至有時存在經濟利益紛爭,彼此之間缺乏誠信與關愛。
國外的"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是養殖奶牛的農戶聯合起來辦合作社,合作社再辦乳品加工企業,合作社是公司的所有者,農戶是合作社的股東,因此,農戶也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經營的好壞與農戶的經濟利益息息相關,年末農民可以享受分紅,農民一定不會做損害公司利益的事情。這種模式在歐美國家已有100多年歷史,被證明是一種成熟而且可靠的模式。
所以說,這次有毒奶粉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的這種"公司+農戶"的牛奶經營模式的不合理。這次是三鹿出問題了,我認為這不僅僅是三鹿的問題,中國的其他的乳業公司一定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只是沒有被發現罷了。
這次事件對中國的乳業會造成一次致命的打擊,中國的乳業公司也應該好好進行反思,讓中國人真正喝上放心的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