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這些豪華宮殿和宏大陵寢,選址講究、布局嚴謹,人文建築和自然風水和諧統一,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本書作者以翔實的文獻資料、豐富的歷史知識以及深刻的思考,為您撥開歷代帝王宮殿陵寢的層層迷霧,細說千年皇朝興衰之謎。
北京位於風水大師們所津津樂道的極佳之地,是方術大師和眾多大臣們給後人留下的一處風水之都。
北京坐落在華北平原的北部,位於平原與山地奇絕的交會處和交通要衝,集山脈之險峻、河流之幽靜、平原之肥沃於一身,以藏風蓄水之吉地形成古都。北京的西邊是太行山山脈、西山拱衛,北邊是太行山、軍都山形成一處半圓形山灣,東北部就是著名的北龍燕山山脈構成的天然屏障。
北京坐落在華北平原的北部,位於平原與山地奇絕的交會處和交通要衝,集山脈之險峻、河流之幽靜、平原之肥沃於一身,在藏風蓄水之吉地形成古都。太行山巍峨雄渾,自北向南,氣勢磅礡,奔騰而來。燕山莽莽蒼蒼,蜿蜒曲折,像兩條巨龍守衛著京師。森林密佈,山色青蒼,如歌的山風在林海中激盪,霧氣鬱集,雲蒸霞蔚。東邊是潮白河、溫榆河,西邊是永定河、小清河,自西北向東南,繞城蜿蜒流淌。雄渾的桑干河夾雜著大量的黃土高原的泥沙呼嘯而來,與來自蒙古草原的洋河匯合,在北京地區形成浩浩蕩蕩的永定河,一路奔騰澎湃,洶湧激盪,如入無人之境地穿梭在青山密林之間。在北京西部的三家店,永定河彷彿從天而降,呼嘯著衝出山谷,衝向胸懷博大、幽靜美麗的平原,這就是有小江南之稱的北京小平原。其間,玉泉河、高梁河、濕余河等大小河流,縱橫交錯,滋潤著這塊土地,在蛛網般的河流之間,構成星羅棋布的湖海、水澱和河泊。
北京就建築在這太行山和燕山兩條山脈交會之地,永定河與潮白河之間的永定河沖積扇平原的頂端,跨越山麓和平原、丘陵之地,在滄海之畔的永定河古渡口之上,南臨大河。這裡是龍脈之地,是藏風蓄水、聚氣蓄勢的龍虎奔騰之都會,更是三大地理區域和文化區域的交匯之區。華北大平原、東北大平原、蒙古高原,在北京地區交會。華北大平原是以農耕種植業為主,是中原農業經濟文化區域。東北大平原是以林業和種植相結合,是北方型的經濟文化區域。蒙古高原是以遊牧業為主,是沙漠高原的經濟文化區域。三種地理形態,三種經濟類型,三種文化形式,在這裡交會、融合、衝撞和吸收,將一座古渡口演化為一座文化古都,進而成為政治、文化中心,巍然聳立數百年,依舊風華正茂。
由文化中心過渡到政治中心,是從遼代開始的。遼自建國到滅亡,前後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遼有五座都城: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上京臨潢府是遼首都。南京析津府即今北京,是遼陪都。後來金遷都這裡,定為中都。中都從此正式成為北部中國的首都,後來的元、明、清也是定都在這裡。遼曾稱這裡為燕京。金初佔燕京時,稱這裡為燕京析津府。金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正式定都燕京,改稱聖都。後來改稱中都永安府,次年改中都大興府。
析津府作為遼的陪都,規模比其他陪都都大。城池基本仿自唐代,是在唐代幽州舊址的基礎上擴建。選擇城內西南角,建造了一座小宮城,稱為大內:正門是宣教門,門內是元和殿、嘉寧殿、昭慶殿、長春殿以及廣大的湖泊。大內之外,是棋盤式的街道:26坊,縱橫交錯;每一座坊,建造了高大的門坊樓,上書坊名。城牆高達三丈,寬一丈五尺。城市設門若干:東為安東門、迎春門;南為開陽門、丹鳳門;西為顯西門、清晉門;北為通天門、拱宸門。宮城正門為宣教門,後改稱元和門。宮內有元和殿、昭慶殿、嘉寧殿、臨水殿、長春宮、果園、湖泊、球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