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社區和海洋組織6月8日慶祝世界海洋日,提升人們對海洋重要性的認識。可是大多數的亞洲漁民卻沒有心情慶祝海洋日,因為漁業資源不斷萎縮,氣候變化給海洋造成的巨大破壞使得貧困漁業社區的生計受到威脅。
日本捕獲的金槍魚準備拍賣
這是美國1960年代的一首流行歌曲--"大海裡有很多魚"。假如這首歌是今天譜寫的,那麼歌曲的名稱恐怕就要換成"大海裡的魚太少了"。全球的海洋漁業資源都出現了大幅度減少。在過去25年裡,亞洲魚類資源減少了百分之30。漁民出海比過去離岸越來越遠,打回的魚卻越來越少,魚也越來越小。
*太多的人試圖以捕撈為生*
馬來西亞研究機構"世界漁業中心"負責人斯蒂芬.霍爾說,造成海洋水產資源減少的原因是過度捕撈,這是對亞洲海洋的最大威脅。
霍爾說:"其實造成過度捕撈的主要原因相當簡單,那就是有太多的船,太多的人試圖以捕撈為生。"
不斷萎縮的漁業資源對亞洲地區造成的影響很大。亞洲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品產地,亞洲人的海產品消費量也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在大多數亞洲人口中,海產品是他們飲食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亞洲人攝入的蛋白質有近一半來自海產品。
隨著亞洲人民的日益富裕,他們對魚的需求增大,海產品價格不斷上漲。貧窮的亞洲人越來越吃不起魚,同時漁民發現,以捕魚為生越來越艱難。霍爾說,亞洲地區很多人的生活費每天不到一美元。
"即便在相對富裕的馬來西亞,每個漁民每月的工資平均也只有34美元。因此問題在於為漁民提供其它的機會,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退出捕撈業,減少對魚類資源的壓力,並確保留下的漁民擁有充足的資源,可以捕撈到足夠滿足市場需要的海產品。"
*全球漁業資源都在萎縮*
一些漁民認為,一旦他們耗儘自己海域的漁業資源,他們可以到其他國家的海域去捕撈。但是這行不通,因為全球海洋所有海域的漁業資源都在萎縮。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組織駐香港辦公室主任安迪.康尼施估計,對海產品的競爭將會導致該地區日益增多的衝突。
康尼施說:"現在已經發生了印度尼西亞漁船偷偷進入澳大利亞北部海域的事件,他們甚至開到大堡礁一帶的海域偷捕鯊魚。這確實給印尼政府與澳大利亞政府之間造成了摩擦。"
*管理不善 竭澤而漁*
康尼施說,漁業資源萎縮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對海洋捕撈業的管理不善。他以香港為例說,
"目前對捕魚沒有控制。你不需要執照就能擁有一條漁船,也沒有捕撈限量。你可以捕撈任何種類的魚,不論大小。目前的狀況真是災難性的。"
香港附近的海域已經沒有什麼魚可以打撈了,香港消費的海產品百分之90需要進口。這座富裕城市裡的居民對稀有昂貴的海產品有一種特別嗜好。在香港餐館的魚箱裡游動著珊瑚礁魚類,這些魚能賣到每公斤兩百美元。康尼施說,很多魚都是在南海珊瑚礁裡捕撈的,那個地區的國家通常缺乏可持續性漁業管理。
他說:"這種把珊瑚礁活魚通過海運、空運運送到香港的貿易,真的就像用吸塵器去吸亞太海域的珊瑚礁一樣那麼絕。幾年後,當他們把一片海域的珍貴魚種全都吸光之後,就會轉移到一片新的海域。"
*污染和水溫升高*
亞洲地區靠近城市中心水域的污染同樣也在傷害魚類資源。另一個威脅是氣候變化,海洋的水溫不斷升高,水質日益酸化,海平面日益上升,所有這些變化都在威脅海洋生物。
過度捕撈、水質污染,氣候變化。那麼,亞洲人民將來還有魚吃嗎?斯蒂芬.霍爾說,他們也許還能吃得上魚,不過這些魚越來越多是來自建在大海、湖泊和池塘裡的水產養殖場。
"世界上水產養殖最發達的地區就是亞洲,特別是南亞和中國。在未來幾年裡我們將看到進一步的發展,對此我毫無疑問。不過,如何以一種能夠環保的可持續方式來發展水產養殖業,這是一個挑戰。"
唯一的一點好消息是,亞洲地區政府正在著手解決過度捕撈問題。霍爾說,整個亞洲地區都在努力削減漁船數量。以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為例,機動漁船和拖網魚船每年禁止在近海捕魚45天。霍爾說,那裡的挑戰是如何幫助不再捕魚的漁民尋找新的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