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在總統就職典禮上昭告天下:"火炬已傳給新一代的美國人"。47年後,這把火炬又傳給了新一代的美國人。按照肯尼迪的女兒卡羅琳和肯尼迪的弟弟愛德華的說法,火炬已交到歐巴馬手中。他們認為歐巴馬是肯尼迪總統之後,唯一能夠帶領新一代的美國人創建另一個"新境界"的政治領袖。
中時電子報文章稱,肯尼迪家族大家長和卡羅琳熱烈支援歐巴馬並在華府為他站臺的新聞,不僅震駭希拉里競選團隊,亦撼動了整個民主黨!
民主黨和媒體原預期希拉里和歐巴馬會在激烈競爭下,打一場高格調的選戰,讓選民看看一個女人和一個黑人如何各顯身手。萬萬沒想到的是,希拉里和歐巴馬之爭卻變成民主黨的"內戰",姐弟鬩牆,相互砍殺,毫不手軟,媒體每天大肆渲染,蔚為2008年大選的一大奇觀。已故美國名記者白修德(Teddy White)嘗言,世界上有兩樁最刺激、最令人亢奮的事情,一個是戰爭,另一個就是美國大選。證諸希拉里和歐巴馬的翻臉掀桌,白修德不愧是第一流的政治觀察家。
許多人把民主黨初選變質以及愛德華和卡羅琳力挺歐巴馬,都怪罪克林頓助選助壞了,都說他有意挑戰種族情結、惡意批評歐巴馬,並經常當眾發飆怒罵記者。希拉里的競選策略本來是讓克林頓扮演比較低調的角色,以免他的風頭壓過希拉里。但希拉里在愛荷華出師不利屈居第三之後,希拉里在情勢險峻之下只得聽任丈夫披堅執銳,站在第一線單打獨鬥,而成為希拉里陣營中的頭號打手,美國媒體稱他是"頭號攻擊犬"(top attack dog)。
克林頓指摘媒體對希拉里太苛、對歐巴馬太寬,這句話並非完全是氣話,而是有事實根據的;但媒體(包括自由派)早就在希拉里當第一夫人時就對她不太客氣,而不是在此次初選時才酷評她。《紐約時報》社論雖挺希拉里,但該報3個自由派專欄作家都反她,文字尖酸刻薄的陶曼玲當年即以連續幾個月謾罵克林頓夫婦而獲得普立茲獎。
克林頓當打手,為希拉里帶來了極大的傷害,而這個傷害早就可以預見的。問題在於希拉里總部沒有人可以拴住克林頓,除了希拉里,亦沒有人膽敢叫他"閉嘴"。歐巴馬說他有時候搞不清楚到底是跟誰競選,是克林頓呢還是希拉里?
這一陣報紙標題常出現"比拉里"(Billary)這個字眼,以形容克林頓夫妻檔一起競選總統。已經有評論家指出,希拉里碰到愛荷華失利的危機,就讓克林頓出面衝鋒陷陣,以後希拉里當上總統出現政治危機或外交危機時,是否也要拜託丈夫出來幫她收拾?日後果真發生這種情況,那美國豈不是有兩個總統?已經有人冷言冷語地說,如希拉里當選總統,就是克林頓當第三任總統的開始。
愛德華
·肯尼迪是民主黨大老,也是自由派重鎮,他支援歐巴馬,將會導致自由派出現西瓜效應。克林頓夫婦去年即開始大力遊說愛德華出面支援希拉里,但他堅持保持中立,原因之一是歐巴馬於2005年1月進入參議院後即處心積慮奉愛德華為師,事事請教他,連打算選總統這件事亦跑去問他的意見。愛德華鼓勵他出馬,並說機會難得,應去試試。
卡羅琳先在《紐約時報》論壇版撰文支援歐巴馬,愛德華則說他看到克林頓一再出言不遜後,曾打電話給克林頓,勸他冷靜一點,兩個人在電話上吵起來,不歡而散。
愛德華力挺歐巴馬的理由,只說了一半,另一半不能開口的理由,也許是他不願看到克林頓夫婦在白宮輪流做莊而形成"克林頓朝代"。肯尼迪家族因連番悲劇,以及愛德華本身的無能而未能建立朝代;此外,自由派一向不太喜歡南方民主黨人,愛德華即曾在1980年挑戰卡特競選連任。愛德華在初選即站出來挺歐巴馬,除了給希拉里難堪之外,在民主黨黨內亦屬罕見。現在希拉里最擔心的是克林頓時期的副總統戈爾也跑出來支援歐巴馬,那真是雪上加霜了。
民主黨打內戰,肯尼迪亦鬧分裂,前司法部長羅伯.肯尼迪的三個子女公開挺希拉里。克林頓夫婦皆非省油的燈,他們久經戰陣、屢遭橫逆,但亦以反敗為勝而出名!
30女作家惡評希拉里
此外,希拉里挾著前第一夫人的銜頭,成為本屆總統大選唯一女性候選人。她於選戰中大打性別牌,在新罕布希爾州初選告急時,更以眼淚攻擊奪取女性選民芳心,令危急的選情起死回生。然而,令人詫異的是,希拉里在女性知識份子群中卻顯然犯了眾憎,最近美國三十位知名女作家甚至共同出書,對她品頭論足,文章中充滿個人成見,貶多於褒。
新書《三十種檢視希拉里的方式》(Thirty Ways of Looking at Hillary),集合了三十位女作家的文章,徹底評論這位政壇女強人,由《紐約客》主編莫裡森(Susan Morrison)編輯。她指出,希拉里本人已成為美國社會一個談論現象,介紹希拉里政策理念及擔任參議員政績的文章已夠多了,因此新書是從女性的觀點來看希拉里。
三十位女作家幾乎都不是共和黨人,大多是中年的中產階級白人女性。她們的文章對希拉里卻少有好評,有人認為她不夠女性化、不懂得妝扮,也有人批評她的婚姻與家庭。她在白宮的動盪歲月仍堅強面對媒體及大眾,不在人前示弱的個性,竟然也成了個性中"不討好"的特質。
從希拉里的寵物、婚姻、喜愛的書、喜愛的食物、衣著、名字、嗜好(或沒有嗜好),各位執筆者都各抒己見,把希拉里裡裡外外"解剖"。希拉里在同性知識份子之間受到厭棄原因是來自其成就,當中批評得最率直的是小說家Lionel Shriver,她說,"首位真正可能當上美國總統的女性候選人"其實是靠丈夫的衣尾效應競選。著名編劇兼作家Judith Thurman認為,希拉里的機心和野心叫很多女性感到複雜。
語言學教授Deborah Tannen則提到人們對女性的期望(要求女人味和妥協)和對政客的期望(要求強勢和進取)出現衝突,令希拉里這類的政客成為不可思議的混合體。
評論此書的《新聞週刊》書評人Julia Baird倒是說了公平話,她認為,這些多半居住在紐約的女作家批評希拉里不夠感性、沒有嗜好,甚至對她說話的腔調都不喜歡,其實出於個人主觀的看法。
自從七十年代女性運動風起雲湧以來,美國女性已經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在政治參與方面也有一定的信心。希拉里可以說是走過這些年代的表徵,Baird表示,很難瞭解為什麼許多美國女性知識份子如此不喜歡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