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10-11 12:58:01作者: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酉刻,年僅38歲的光緒皇帝駕崩於西苑南海中的瀛臺。
關於光緒帝之死,傳言很多,但不管光緒是由於自然病亡還是被謀害而死,他作為清朝歷史上最具悲劇特色的皇帝卻是事實。當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大清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軍攻佔威海衛後,慈禧等當朝執政者為挽取苟安之殘局,遂強行決定,與日方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自親政以來,逐漸懷有「勵精圖治」之志的光緒,有感於喪師失土的莫大恥辱,悲憤至極,禁不住聲淚俱下。也正是在這場不平等戰爭中,光緒才沉痛而清楚地認識到「國勢艱難」而「殷憂危之」。因此,當他在首次得到康有為的變法奏書後,引起了自己強烈的思想共鳴,禁不住「覽而喜之」,遂下定了變法求新,以圖自強的決心。晚清的歷史進展到此處,標誌著光緒與慈禧往日那微妙關係的正式破裂,整個朝廷中的「維新派」和「保守派」之間充滿了無法調和的矛盾和危機四伏的殺機。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以當朝天子的威望和銳氣,毅然頒布《明定國是詔》,正式宣布變法革新。許多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以無比感奮的心情和對未來充滿的美好憧憬,立即投入到這場變革之中。遺憾的是,歷史沒有讓人看到這場偉大變革的成果,而是留下了一個極為悲慘的結局:即在光緒頒詔百日之後的八月初六日,正在紫禁城中和殿閱覽奏文的光緒帝,被慈禧派來的一群太監和一隊「榮祿之兵」,押至西苑南海瀛臺囚禁起來。變革中的前衛人士康有為、譚嗣同等人,逃的逃,死的死。這場清代歷史上最後一次企圖通過內部變革而拯救自己於危難之中的機會又失去了。
又過了十年,光緒在囚禁之地——瀛臺孤單地死去,由慈禧在最後的彌留之際親選的年僅3歲的溥儀繼位,是為大清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建元宣統。
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在光緒登基直至駕崩長達34年的歲月裡,不但一生竭力倡導的改革事業未能成就,圖謀報國的壯志未竟,就連自己的陵寢也未興建。直到他駕崩後,才由他的異母弟、新登基的宣統皇帝溥儀之父、醇親王載灃派人在西陵界內找了一塊叫絕龍峪的地方,興建了清王朝統治時期最後的一座皇帝陵寢,並於五年後的民國二年(1913年)將其草草安葬。光緒帝倒霉至此,醇親王愚蠢至此,已無復加。生前的哀婉淒慘身陷囹圄總算過去,但死後以真龍天子之身,又落到絕龍峪中,可知他的孤魂該是怎樣的憂憤與悲慘,可見大清王朝確也是命當該絕了。而當大清王朝正式宣告滅亡時,已駕崩3年的光緒皇帝,那硬邦邦的屍體還躺在紫禁城一間漆黑的屋子裡。
與光緒不同的是,那位一生都在恃寵專權,作威作福的慈禧,生前享盡人間榮耀與輝煌,死後更是氣派非凡,華貴異常。在她崩亡24天後的十一月十六日,慈禧的「佛體」入殮於棺槨之中。伴她放進棺槨的還有大量金銀珠寶和其生前喜愛的寵物,整個棺槨造價昂貴,豪華無比。其木料均取自雲南的深山老林,只是這些木材的運費就耗銀數十萬兩。當棺槨成型後,先用100匹高麗布纏裹襯墊,然後再反覆油漆49次,始裝殮慈禧屍骨。
從慈禧崩亡到棺槨抵達東陵,其間將近折騰了一年,最後總算於宣統元年(1909年)十月初四日巳時,將棺槨葬入菩陀峪定東陵地宮。整個殯葬共耗費白銀達120多萬兩,為大清歷代帝王后妃葬禮之最。這個女人假如死後有知,她應該含笑九泉了。
正當慈禧躺在華貴舒適的地宮裡,任憑幽靈自在穿行,並為她生前死後的無上「榮耀」而志得意滿、沾沾自喜時,她沒有想到,輝煌奪目的紫禁城已進入大清帝國日落後的黃昏,光芒燦爛的昌瑞山,也將很快王氣不再,併進入一代王朝徹底衰敗的暮色之中。更令她難以想像的是,此時,在她生前統轄的河南省永城縣一個20歲的鄉村青年,已走出貧困的故鄉四處尋找發跡的機會,並於19年後率領手下的軍隊盜掘了清東陵,在大掠其財的同時,又將她本人特別「關照」地拋屍棺外,大加污辱。
這個青年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盜陵將軍——孫殿英。
關於光緒帝之死,傳言很多,但不管光緒是由於自然病亡還是被謀害而死,他作為清朝歷史上最具悲劇特色的皇帝卻是事實。當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大清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軍攻佔威海衛後,慈禧等當朝執政者為挽取苟安之殘局,遂強行決定,與日方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自親政以來,逐漸懷有「勵精圖治」之志的光緒,有感於喪師失土的莫大恥辱,悲憤至極,禁不住聲淚俱下。也正是在這場不平等戰爭中,光緒才沉痛而清楚地認識到「國勢艱難」而「殷憂危之」。因此,當他在首次得到康有為的變法奏書後,引起了自己強烈的思想共鳴,禁不住「覽而喜之」,遂下定了變法求新,以圖自強的決心。晚清的歷史進展到此處,標誌著光緒與慈禧往日那微妙關係的正式破裂,整個朝廷中的「維新派」和「保守派」之間充滿了無法調和的矛盾和危機四伏的殺機。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以當朝天子的威望和銳氣,毅然頒布《明定國是詔》,正式宣布變法革新。許多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以無比感奮的心情和對未來充滿的美好憧憬,立即投入到這場變革之中。遺憾的是,歷史沒有讓人看到這場偉大變革的成果,而是留下了一個極為悲慘的結局:即在光緒頒詔百日之後的八月初六日,正在紫禁城中和殿閱覽奏文的光緒帝,被慈禧派來的一群太監和一隊「榮祿之兵」,押至西苑南海瀛臺囚禁起來。變革中的前衛人士康有為、譚嗣同等人,逃的逃,死的死。這場清代歷史上最後一次企圖通過內部變革而拯救自己於危難之中的機會又失去了。
又過了十年,光緒在囚禁之地——瀛臺孤單地死去,由慈禧在最後的彌留之際親選的年僅3歲的溥儀繼位,是為大清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建元宣統。
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在光緒登基直至駕崩長達34年的歲月裡,不但一生竭力倡導的改革事業未能成就,圖謀報國的壯志未竟,就連自己的陵寢也未興建。直到他駕崩後,才由他的異母弟、新登基的宣統皇帝溥儀之父、醇親王載灃派人在西陵界內找了一塊叫絕龍峪的地方,興建了清王朝統治時期最後的一座皇帝陵寢,並於五年後的民國二年(1913年)將其草草安葬。光緒帝倒霉至此,醇親王愚蠢至此,已無復加。生前的哀婉淒慘身陷囹圄總算過去,但死後以真龍天子之身,又落到絕龍峪中,可知他的孤魂該是怎樣的憂憤與悲慘,可見大清王朝確也是命當該絕了。而當大清王朝正式宣告滅亡時,已駕崩3年的光緒皇帝,那硬邦邦的屍體還躺在紫禁城一間漆黑的屋子裡。
與光緒不同的是,那位一生都在恃寵專權,作威作福的慈禧,生前享盡人間榮耀與輝煌,死後更是氣派非凡,華貴異常。在她崩亡24天後的十一月十六日,慈禧的「佛體」入殮於棺槨之中。伴她放進棺槨的還有大量金銀珠寶和其生前喜愛的寵物,整個棺槨造價昂貴,豪華無比。其木料均取自雲南的深山老林,只是這些木材的運費就耗銀數十萬兩。當棺槨成型後,先用100匹高麗布纏裹襯墊,然後再反覆油漆49次,始裝殮慈禧屍骨。
從慈禧崩亡到棺槨抵達東陵,其間將近折騰了一年,最後總算於宣統元年(1909年)十月初四日巳時,將棺槨葬入菩陀峪定東陵地宮。整個殯葬共耗費白銀達120多萬兩,為大清歷代帝王后妃葬禮之最。這個女人假如死後有知,她應該含笑九泉了。
正當慈禧躺在華貴舒適的地宮裡,任憑幽靈自在穿行,並為她生前死後的無上「榮耀」而志得意滿、沾沾自喜時,她沒有想到,輝煌奪目的紫禁城已進入大清帝國日落後的黃昏,光芒燦爛的昌瑞山,也將很快王氣不再,併進入一代王朝徹底衰敗的暮色之中。更令她難以想像的是,此時,在她生前統轄的河南省永城縣一個20歲的鄉村青年,已走出貧困的故鄉四處尋找發跡的機會,並於19年後率領手下的軍隊盜掘了清東陵,在大掠其財的同時,又將她本人特別「關照」地拋屍棺外,大加污辱。
這個青年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盜陵將軍——孫殿英。